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06700
大小:280.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7-17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柏拉图(英译:Plato希腊语Πλάτων)(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迷狂”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在史诗的开篇之首呼告诗神缪斯,酒神祭者在如醉如狂的状态中唱出即兴诗。•德谟克利特指出:“没有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迷狂”状态。•柏拉图:“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柏拉图认为
2、诗人有两条途径进入“迷狂”状态,从而获得灵感.一条是神灵凭附;另一条则是靠不朽的灵魂对生前所居住的上界的回忆。“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伊安》•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斐得若篇》•“如果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官重新得到了原来具有的
3、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而学习只不过是回忆。”——《斐得若篇》•尼采的“酒神”论,柏格森的直觉论等,都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创作的区别。灵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功能。•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了主体的先天资禀和后天学习。•“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我们对童年时的游戏都不陌生。年幼时的
4、游戏当时确曾带给我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作为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然而我们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这种与“游戏”相仿佛的东西就是“幻想”,而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每一种文学作品都可说是由想象而来。作家的思绪一如梦里的游魂,或魂飞天外,或思接千载,似可捕捉却又难以捕捉。幻想可说是文艺创作的必经要道。没有幻想,一部作品的诞生几乎不可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他还认为这种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
5、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未满足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对欲望的渴求。•“诗人是按照自己的肖像来创造他的人物的,这位小小的后世造物主也在这点上和那亲爱的上帝相似。因此,如果说卡尔·摩尔和波萨侯爵完全是席勒本人,那么哥哥更像他笔下的维特、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研究歌德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海涅•当然,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的模特完全契合。弗洛伊德注意到了这种距离。同时,他指出这样一种情况:“
6、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弗洛伊德自己也认为,他的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家。同时,他又说:“至今我所能做的,只是抛出一些鼓励和建议。从研究幻想开始谈到作家选择他的文学素材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害羞。正如他认为性冲动在梦中会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他也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虚静”是艺术创作中,作家通过收视返听、澄怀
7、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艺术构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神思》)在创作活动中,虚静的重要意义在于使艺术家从实用态度和知性分析中解脱出来,宅心玄远,灵府自由,进入审美观照的境界,为艺术构思作心理准备。1、虚静的方法b、凝神观照本质3、“虚静”与“技巧”的关系参禅说:“妙悟”,又叫禅悟。它本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范畴之一。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参禅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妙悟”一词最初见于东汉曾肇的《长阿含经序》:“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
8、法,妙悟自然。”妙悟此语一出,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