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76747
大小:10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7-16
《《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 A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A卷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A.早期的天命观B.早期阴阳说C.早期五行说D.元气说2、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主张()A.以名正实B.名实相背C.名实合一D.取实予名4、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A.性善说B.性恶论C.性无善无不善说D.性三品说5、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
2、()。A.人性本善,后天环境的熏染使人变得虚伪B.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使人有善恶之分C.人的道德品质是由圣人“起礼义、制法度”加以改造培养的结果D.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符合善的要求6、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论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B.抹杀了概念间的差异C.否认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D.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A.带唯理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B.唯理论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C.带经验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D.
3、先验论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8、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A.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B.否认有判别是非的标准C.否认人的认识能力D.否认认识的可靠性9、王充认为,人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而命的不同取决于()。A.天的意志B.人所禀受的元气不同C.前世因果D.人的行为10、王弼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A.自然出于名教B.名教即自然C.越名教而任自然D.名教出于自然二、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1分)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
4、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2分)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1分)2、无为道家哲学思想。(1分)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
5、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2分)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1分)3、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1分)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在公孙龙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是毫无联系的,所以“白马”不是“马”。另外,这一命题也触
6、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公孙龙只见白马与马在概念上的差异,而无视其在概念上的隶属关系和实体上的隶属关系,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4、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2分)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将人与天相互类比,以为天也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认为人的行为将会影响到自然天道的运行;董仲舒指出天将以征兆的形式对人的不良行为做出警戒。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
7、故受到王充的批判。(2分5、三表法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1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事实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2分)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1分)三、分析下列各段文字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并简要说明其得失(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1、“
8、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之为仪者也。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墨子·明鬼下》)墨子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观点。主张一切认识都来源于“耳目之实”即感性经验。主张感觉经验是认识来源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感觉经验论。得:坚持了认识来源上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失:他片面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甚至连错误的经验、荒唐的传闻也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