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选制度史纲要

考选制度史纲要

ID:39932762

大小:10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7-15

考选制度史纲要_第1页
考选制度史纲要_第2页
考选制度史纲要_第3页
考选制度史纲要_第4页
考选制度史纲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选制度史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考选制度史讲授纲要第一章先秦考选制度第一节远古时期选贤举能。《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世卿世禄与选贤贡士。此期选拔人才任用官吏主要采用世卿世禄制。《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另以选贤贡士之制作为补充。西周选贤贡士制度包括升学选士与任官贡士两个方面。升学选士见于《礼记·王制》:“命乡(实指乡大夫)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俊士之秀者则曰“造士”。

2、学有所成的造士之秀者,则可通过任官选拔而获得入仕资格。《礼记·王制》:“大乐正论俊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贡士是向天子荐举人才的制度。西周贡士两途:乡举里选;诸侯贡士。乡举里选(亦称“宾兴”之制)在王畿之内施行,而由大司徒主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见《周礼·大司徒》)王畿之外则设诸侯贡士之制。《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郑玄注:“岁献,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三岁而贡士。旧说云:大国

3、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招贤养士。春秋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采取招贤察能与考绩的措施,以作为世卿世禄制的补充。春秋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赞同选贤举能的主张。晏子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晏子春秋·内篇》)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礼贤、招贤更为主动

4、。得士者存,失士者亡。此期特点:大兴养士之风与奖励军功。例如:魏文侯礼贤下士。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广延天下贤士。秦孝公下求贤令:“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封官晋爵。第二章两汉考选制度第一节两汉学校考试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立太学,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昭帝时增至100,宣帝时200(博士增至12家),元帝时增至千人。东汉光武重立14家博士,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阳建太学。桓帝时诸生人数高达三万有余。招生。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汉

5、书·儒林传序》)郡国举送是主要途径,但补正式弟子时要面试。“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方可录取。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还以明经下第者补弟子。结业出官。早期规定“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汉书·儒林传序》)考课形式为“射策”,分为甲、乙两科录取。西汉末年岁课分为三科录取:“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汉书·儒林传序》)东汉初复甲乙科,还增加了难度。顺帝阳嘉元年“增甲乙科员各十人”。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新课试法规定:诸生满二岁试

6、,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再满二岁通三经者为太子舍人;再二岁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再二岁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第一节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两汉选士任官途径有军功、任子、赀选、征辟和察举等多种。任子。“大臣任举其子弟为官。”如史丹“九男皆以丹任为侍中诸曹。”(《汉书·史丹传》)征辟,亦称辟除、辟署、辟召,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汉代各级官府均可自辟僚属。《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察举则是由公卿、列侯、刺史、守相推荐贤才给朝廷。

7、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诏求贤,是汉代选士之始。第二年,再次下诏举士。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因日食,诏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黄龙见于成纪,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对策论题即“四阙”(即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对策者应“著之于篇,朕亲览焉”。“对策者百余人,惟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汉书·晁错传》)汉武帝时,除举贤良对策外,还增设了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并规定孝廉为岁举科目,这标志着察举制已正式形成。汉代察举分岁举(

8、常科)和诏举(特科、制科)两种。第三节贤良(方正、文学)方正、文学亦为察举科目,与贤良相类,常连称为贤良文学、贤良方正。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前134年)诏举贤良。博士董仲舒应举,呈“天人三策”。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