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57863
大小:2.11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13
《庐山旅游攻略庐山十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庐山十大景观以下是江西大学生旅游网_江西青悠国际旅行社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庐山十大景观:锦绣仙洞、含鄱吐日、五老听泉、白鹿书院、植物王国、花径觅春、美庐春秋、黄龙宝树、云中街市、龙崖天池。 1、锦绣仙洞(仙人洞自然与宗教人文景观) “锦绣仙洞”因其在庐山最美的山间栈道锦绣谷的尽头,有一隐在峭崖之中的“仙人洞”得名,毛泽东同志的“天生一个仙人洞”,几乎家喻户晓。 仙人洞为石壁间一个天然洞穴,高达7米,深为14米。仙人洞又称“佛手岩”,因为洞穴顶部前端石块参差不齐,极象伸展的五指。仙人洞现为道家圣地,
2、相传是道家“八仙”之一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现在洞内有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着吕洞宾身背宝剑的石雕像,像旁对联写道:“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对联指出吕洞宾既是道家的先祖,但也曾是儒家门生。 仙人洞洞穴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声,悦耳动听,这便是史书记载的著名的“一滴泉”了。现石窖外有石板石柱护栏,石柱上刻着一幅对联:“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泉水清澈晶莹,含有多种矿物质。“锦绣仙洞”是庐山名气最大的景点之一,是游人必至之处。 庐山仙人洞
3、 庐山仙人洞 2、含鄱吐日(含鄱口景区) 位于含鄱岭东南角,含鄱岭与九奇峰、汉阳峰之间的巨大峡谷,正对着鄱阳湖,如同一只张开的巨口衔住鄱阳湖,尽情地吮吸湖水,故称“含鄱口”。称为含鄱“口”的巨大“U”型谷,是第四纪冰川的杰作,李四光在含鄱口山麓的鄱阳湖畔找到大量的冰砾石,证实了含鄱口“U”型谷是由冰川运动所造成的。 在含鄱岭的最高处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含鄱吐日”有鄱阳湖的映衬,朝阳、湖水、峰峦构成一幅天上人间极为壮观的图景。望鄱亭上看云
4、,也极有情趣。春天的时候,常有阵阵浓云从汉阳峰顶瀑布般地倾泻下来,一会儿就汹涌成一片云海,云海在脚底时聚时散,聚时将鄱阳湖遮得严严实实,有时一阵山风吹来,如同剪刀一般,将云海剪开一道裂缝,又现出云海下的湖泊、田野,仿佛是在天上俯瞰人间美景。 犁头尖眺望庐山含鄱口 庐山含鄱口日出 3、五老听泉(含五老峰、三叠泉景区) “五老听泉”的壮景由庐山最壮观的五座山峰五老峰和庐山最宏伟的瀑泉三叠泉组成,五座山峰远看恰似五位老人并肩坐在鄱阳湖旁,故俗称“五老峰”,三叠泉
5、因水分三叠奔泻而下得名,青悠旅游为您推荐三叠泉一日游。 “五老听泉”是庐山风景的精华。当年李白游览五老峰时,不禁为五老峰的景色深深陶醉,由衷地赞道:“予行天下,所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为五老峰写下千古绝唱:“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被李白盛赞的五老峰确实景色迷人,五峰相连,高高低低,绵延数里,峰峰有景,气象万千,而三叠泉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吸引游客。 4、白鹿书院(白鹿洞书院) 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宋代时,成为我国最早的
6、高等学府,与当时睢阳、石鼓、岳麓书院合称“四大书院”,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书院之源”。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到南唐开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皆来此地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
7、是当时我国一个文化中心。书院群山环抱,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胜收,让人驻足。庐山白鹿洞书院 5、植物王国(植物园) “植物王国”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座正规植物园,在中国植物园史册和世界植物园史册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创办庐山植物园的是中国植物学界的泰斗、哈佛大学博士胡先骕及他的助手、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和陈
8、封怀。他们历经艰辛、呕心沥血,在这片山谷中创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正规植物园。 植物园面积总约4000余亩,分松柏区、草花区、药圃、岩石园、茶园、猕猴桃园、国际友谊杜鹃园、自然保护区及温室和苗圃等。园中汇集了中外植物3400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90余种。世界松柏类植物约有600多种,这里就拥有240多种,被誉为中国和世界松、柏、杉、桧的活标本园。 庐山植物园成立70多年来,为中国植物学研究做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