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ID:39856469

大小:213.6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7-13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_第1页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_第2页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_第3页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_第4页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刺灸法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刺灸法总论南京中医药大学甘君学刺灸法的概念刺灸法(needlingandmoxibustiontechniques)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刺法的概念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manipulationtechnique)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的概念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

2、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刺法和灸法的关系共同点-----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不同点-----刺法属机械性刺激,偏于疏通;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偏于温通。第一节针具与刺法的源流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起源:砭石---最初的“针具”。《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砭石-----骨针----竹针针具的发展九针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青铜针----金、

3、银针----铁针----普通钢针-----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等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内经》针刺方法: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阉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刺法的发展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目前部分仍具有实用价值。明代刺法的发展明初陈会的《神应

4、经》提出了“催气手法”,现仍适用于临床。徐凤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也做了系统的论述。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撰成。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又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现代刺法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5、,这对于规范操作手法,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节灸法的起源与发展一、灸法的起源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煨火取暖----草木灸----艾灸用“艾”(moxa)为主要灸料。标志着灸法的形成。二、灸法的发展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

6、帝明堂灸经》《灸膏盲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灸法方式的发展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治病。隋唐时代,盛行隔物灸(如隔姜、蒜、盐、豆豉饼、附子饼等)。明代盛行艾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第三节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针刺和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刺和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关量学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刺法、灸法的相关量学要素是关系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一、刺法的量学要素广义----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

7、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狭义----刺法量学要素是指与毫针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一)刺激的强度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通过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刺激量的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捻转的频率、角度决定刺激量的大小轻度---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中度---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

8、在60~90次/分之间;重度---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提插的频率、幅度决定刺激量的大小轻度---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频率小于60次/分;中度---提插的幅度在0.3~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