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

ID:39813079

大小:33.6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11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_第1页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_第2页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_第3页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_第4页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第三辑)  《西游记》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印度,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玄奘此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在当时社会轰动一时。以后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大唐西域记》主要实录玄奘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性的描

2、绘,并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此后,随着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虚构成分也越来越多,并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如宋时的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金代院本《唐三藏》、元代刊行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杂剧中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正是在此基础上,吴承恩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学巨著。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这更使他成为学者们一直以来的研究对象之一

3、。  学术界对孙悟空的形象研究非常丰富,对其评价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关于孙悟空的形象大致有七种代表性的观点:(1)“安国医国”、“诛奸尚贤”;(2)“人民斗争”的代表;(3)“西天取经”的完成者;(4)坚持反抗,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代表;(5)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6)向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投降的投降派;(7)前(大闹天宫)后(西天取经)矛盾的艺术形象[2]。  显然,《西游记》作为一部由民间故事发展而来的神魔小说,是吴承恩在元明时代流行的话本、戏曲等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时代因素在这部作品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同时,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过程中,其自身所受的传

4、统文化教育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本文将把孙悟空放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时间中,从原型着手,分析其形成、发展,并在历史的演变中对孙悟空形象进行讨论分析。              二孙悟空形象简析  1、孙悟空原型的讨论  孙悟空,这一突破传统中国想象的形象在给人惊喜的同时也让人疑惑。其原形到底来源于何处?对此,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由此形成几大流派。  (1)孙悟空原形是印度神猴哈奴曼。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是胡适先生。1923年,他在《西游记考证》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5、。”[3]因为记载无支祁神话的《太平广记》是根据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所作。唐代本就是印度文化传入的鼎盛时期,李氏的书也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胡适先生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哈奴曼保护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悉达,陪他们凯旋,回到阿约爹国。罗摩凯旋后感谢哈奴曼之功,赐他长生不老的幸福。这样哈奴曼也算修成“正果”,“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景了”[4]。胡适先生的这种“外来说”也称“印度传入说”。季羡林先生在《印度文学在中国》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两文中对胡适先生的看法表示赞同。但事实上,在季羡林先生翻译《罗摩衍那》之前,中国并没

6、有《罗摩衍那》的汉文译本,那么明人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受到哈奴曼的影响从何说起?而且唐代印度佛教大举传入中国,跟随其传入的东西必然是有利于佛教传播,并能够为佛教传播服务的。《罗摩衍那》则属于婆罗门教。印度佛教一直把婆罗门教当作“外道”对待,所以佛教不太可能鼓励和帮助“外道”的《罗摩衍那》东传,相反还会存在无形的阻碍和有意的限制。同时,《西游记》作者在书中表现出了对释典翻译文学、印度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历史以及唐代西域地理情况知识的不了解。连佛教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当然更不可能熟悉《罗摩衍那》。由此说明吴承恩没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罗摩衍那》。  (2)孙悟空原形是中国神

7、话水怪形象无支祁。鲁迅先生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孙悟空形象由无支祁演变而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中国所译印度经论中没有类似故事;作者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为证,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无支祁形象,具有“金目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5]的特点,则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直至吴承恩时代的传说里,无支祁还在淮扬一带作怪。[6]由此可以认定孙悟空必然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

8、的。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