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ID:39769858

大小:20.1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1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_第1页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_第2页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_第3页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_第4页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

2、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

3、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

4、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

5、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6、,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

7、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

8、“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