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ID:39766981

大小:4.65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1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_第1页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_第2页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_第3页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_第4页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南大学消防工程教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二:固体材料和燃点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可燃物固体可燃物着火过程及特征的了解。2、掌握运用DW-02着火温度测定仪测定常见固体可燃物着火温度的基本方法。3、分析比较不同固体材料的着火温度。二、实验原理通常固体燃烧是由外部火源点燃的,当固体在明火点燃下刚刚可以发生持续燃烧时,其表面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1、着火过程着火过程是指无化学反应向稳定的强烈放热反应状态的过渡。点燃或称为强迫着火是可燃物基本的着火方式之一,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

2、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燃烧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强迫着火有如下特征:a、强迫着火仅在反应物的局部(点火源周围)进行,所加入的能量快速在小范围引燃可燃物,所形成的火焰要能向反应物的其余部分传播;b、强迫着火条件下的可燃物本身温度通常较低,为了保证着火成功并使火焰能在较冷的部分传播,其着火温度要远高于自燃温度;c、强迫着火的全部过程包括在可燃物局部形成火焰中心,以及火焰向周围传播扩展两个阶段。2、固体可燃物的着火固体可燃物分为天然物质(木材

3、、草、棉花、煤等)和人工合成物质(橡胶、塑料、纺织品等)两大类。天然物质的性能差异较大,而人工合成物质的性能稳定,这些特点也在着火条件上体现出来。固体可燃物在着火之前,通常因受热发生热解,气化反应,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所以着火时仍首先形成气相火焰。其着火过程可用图1表示。一、实验仪器、设备.本实验中采用DW-02点着火温度测定仪。基本部分包括铜锭炉、温控仪、试样容器。铜锭炉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恒温,再将装有试样的容器放入铜锭炉的孔中,调节温度,测试点着火温度。技术参数:1.温度精密度:±2℃2.样品容量:30至100

4、mm二、实验步骤及数据1试样制备(1)材料干燥;(2)制作松木3组;试样粒度0.5~1.0mm;试样量:1克。上图为制备好的试样2试验程序(1)检查电路,确定仪器正常运行。(2)确定实验开始时的环境温度与湿度。(3)打开电源,把铜锭炉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使之恒温,允许误差±2℃;上图为大家等待温度降至设定温度(4)将装有1克试样的容器放入铜锭炉的孔中,盖上盖子(盖子预先放在铜锭炉上加热),并打开秒表;上图为将容器放入铜锭炉中(5)将点火火焰置于盖的喷嘴上方2mm处晃动,火焰长度10~15mm左右。如果在开始5分钟内,喷

5、嘴上没有(或有)连续5秒钟的火焰,则每次将炉温升高(或降低)10℃,用新的试样重新试验,直到测得喷嘴上出现连续5秒种以上火焰时的最低温度为止,并记录此温度;上图为点火过程(6)在每个预定的温度做三个试样,若有两个没有5秒钟以上的火焰,则将炉温度升高10℃,再做三个试样,如有两个出现5秒种以上火焰的最低温度,将其修约到十位数,即为材料的点火温度;三个试样成功被点燃7)在预热性塑料的测定中有发泡溢出现象时,可以将试样减少到0.5克,如果仍有溢出则不能用本方法试验。3试验结束时,应拨动开关气手柄,置于开气,进行降温,使炉温

6、降到常温。拍照保存实验数据注:炉温:150~450℃之间任意点着温度恒定不大于±2℃,在测试过程中,如果设定温度与水银温度计指示不统一时,以水银温度计为准,因为铂电阻的设定误差是全量程的±1℃松木燃点测试结果实验测出松木的燃点为278℃一、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实验结果较准确,符合实际松木燃点,实验成功。经验总结1.做实验时首先要熟悉实验指导书,认证研读实验步骤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这样在做实验的时候就能胸有成竹,不慌不忙。2.在实验前要根据组员自身特点,把实验任务分配到每个成

7、员的手上,这样实验过程就能更加高效和准确。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拍照,录像或其他方法随时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在实验完成后我们就能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来进行实验的分析和讨论。4.在实验前要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设置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实验过程安全。5.在实验过程中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这样实验就一定能成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