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64825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1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结构:考查作者行文的脉络 要准确解答试题,读懂是前提。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结构非常重要。不少题目就是着眼于全文思路而设的;即便是关联文本局部的试题,也只有整体把握文本才能做出准确、全面的解答,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对树木的把握也可能不准确。(加誉学堂) 四川卷选取黄毅《负重的河流》为阅读文本,有一道题看似只关联文本局部,其实也要整体把握文本,才能完满做答。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请看第⑥文字: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
2、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它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它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它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解答这类“作用”题,一般思路是:概括所写对象的特点及作用,再分析这样写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出答案的第一点: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而在主题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则须从全文来考虑。 文章
3、写“负重的河流”,表现河流对生命、文明的影响。“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写树,也是为了河流。原先,塔里木河滋养着胡杨林,而后来,失去了塔里木河,胡杨林枯死了。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第二点: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 从全文看,文章落笔于河水,接着写沙漠“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再写河水对胡杨林的影响,最后写河水对人的影响,据此,可以写出答案的第三点: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二、描写:意蕴丰富和主题深化 作家追求文章意蕴丰厚,为此创作时会采取种种手法;命题者也往往着眼于此而设题。(加誉学堂)
4、 湖南卷选取法国作家奥杜《未婚妻》为阅读文本。 1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第一处描写: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第二处描写: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
5、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农民夫妇还没有确认“我”是不是儿媳时就请“我”吃煎饼、葡萄,为“我”买饮料,知道“我”不是儿媳后还后悔没有把美丽的花母鸡送给“我”,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三、标题:蕴涵丰富的考点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透露内心的隐秘;而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蕴涵丰富的信息和考点。天津卷选取刘之蔚《胡杨人家》为阅读文本
6、,选择题的第一个选项是“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这就是针对标题所设置的考题。 山东卷大阅读文本《活着》节选自余华《活着》,有一道题便着眼于标题而设: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文中写了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他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还活着;福贵买回一头快被宰杀的老牛,这头老牛也还活着。由此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一点:“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加线的文字是答案,下同。)文章结尾由点及面,写到“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
7、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老人、老牛以及这些男女“活着”,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从而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最后从语言上看,“活着”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作者对标题是精心锤炼的,命题者着眼于文章标题来设题也是顺理成章的,同学们要看清问题的指向,根据全文提取相关信息来作答。四、文中反复出现某种对象:判断强化还是变化 文章某种对象反复出现,一定有其表达作用,要看清作者的用意。命题者往往在此设题。 辽宁卷大阅读所选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