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ID:39764761

大小:50.78 KB

页数:88页

时间:2019-07-11

上传者:无敌小子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_第1页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_第2页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_第3页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_第4页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导论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章节题目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理念,理解三位大师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以及道氏学说。重点难点:道氏学说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为此,吴良镛先生,写成“广义建筑学”,此后仍在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人居环境科学”。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城市理论探索→1.2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提出人居环境科学1.1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简要过程1.2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霍华德盖迪思芒福德1.3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道氏学说简介对道氏学说的评价1.4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 展与现状板书设计: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1)探索缘由与过程(2)基本框架构想研究(3)方法论(4)规划与设计论(5)教育——教学(6)在实践的道路上——实践教学、实践、研究(人居环境)第二部分“道薛迪亚斯聚学”介绍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城市理论探索→1.2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提出人居环境科学小结:“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一方面,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另一方面,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基于此,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科学”。作业:道氏的“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 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1.1城市理论探索→1.2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提出人居环境科学1.1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40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研读,加强理解。秉承沙里宁指导50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60年代,编写《城乡规划》80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方法!1.2从霍华德,盖迪斯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1.2.1霍华德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原因:1、前人的基奠2、志在改革不断追求3、实践、务实4、社会活动家代表理论:1、“三种磁铁”(如图1-1)2、“田园城市”(如图1-2)1.2.3盖迪斯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倡导综合规划提倡“区域理念”、重视调查研究、提出有机规划“生活图式”如图1-41.2.3芒福德1、以人为中心2、区域观3、自然观-环境对城市重要、创造性的利用1.3道氏的“人类聚居学”1.3.1对道氏学说的认识国外→国内→结识名人→产生兴趣影响: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1.3.2道氏学说简介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城市化的作用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 —系统、综合的研究4、初步建立理论框架——五大系统、五大层次1.3.3对道氏学说的评价1、影响深远2、我们借鉴、结合国情3、寻找方向1.4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背景:1、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2、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1.4.1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2)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动”1.4.2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遗产与理念(2)教训(如图1-8)古代——有功有过近代——启蒙较晚20世纪初,外国建筑师到来20-30年代,学成归国后半叶,历史时期“城市规划春天”60年代初,“第二春天”目前,“第三春天”,同时问题也很严峻。1.4.3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一方面,新问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大环境——“里约会议”。要求分析中国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 章节题目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解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和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掌握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熟练掌握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重点难点: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既然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吸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那么,到底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包括什么?它的基本框架又是怎样的?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人居环境释义人居环境概念的理解2、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五大层次3、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4、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板书设计: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人居环境(人)五大原则生态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艺术五大系统五大层次自然全球人区域社会城市居住社区支撑网络建筑小结: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出发,在坚持五大原则(生态、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从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可能的目标,经过分析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业:阅读理解附录部分——人居环境科学群举例。2.1人居环境释义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核心是人;大自然是基础;中介;内容复杂;相互作用。2.2人居环境的构成2.2.1五大系统(如图2-2)1、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相关内容“生态环境问题”——霾 2、人类系统——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分析,“人口增长”??3、社会系统——关心人及其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五大系统相互联系。2.2.2五大层次道氏-划分成15个单元借鉴道氏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分为:1、全球(着眼于全球)2、区域(综合研究区域问题,找到总体解决方案)3、城市(抓住具体性)4、社区5、建筑以上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考虑。2.3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2.3.1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生态观做到五方面2.3.2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做到三方面2.3.3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与发展和社会繁荣——科学观2.3.4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社会观2.3.5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文化观2.4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2.4.1释义在认识上的发展过程2.4.2基本研究框架如图2-142.4.3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主导专业” 三者有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尺度、方法、专业内容、技术地景学——(地、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2、外国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吸收有关学科的观点的理论,的方法,推进人居环境科学的繁荣3、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渗透,展拓(如图2-6) 章节题目第三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思想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在上节课讲到,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且是发展的,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系统思想与复杂性板书设计:3.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3.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3.3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3.4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小结: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基本条件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 求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作业:如何理解人居环境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3.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3.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3.3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3.4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3.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作者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会到“要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锻炼”。例如:对于建筑该走什么道路,大家从不同方面“找出路”,不能以某一个方面找答案,必须进行整体的思考,于是有了《广义建筑学》,并能在《北京宪章》中有所发展。所以,在科学的前进中,从复杂性中找启发。3.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3.2.1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简单原则,但若不科学对待,会流于概念。(1)如《雅典宪章》中“四大工程”的划分,在之后证明这种机械方法不当(2)过去大学里的一些“习题”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它面向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引入的方法论。3.2.2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用系统论,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首先了解系统何谓?——“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在城市规划中,道氏的“人类聚居学”较早运用系统思想。之后,认识到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复杂性科学”。 将其与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以下讨论:(1)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性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思想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可以将相关方面联系起来做综合研究,寻找一种“新方法、新途径”。(2)整体和整体性科学——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涌现”出来人居环境科学也是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如:长江三角洲(3)开放的复杂巨系统①巨大、复杂、广泛??②系统学的“骨干”人居环境科学,从感性上借鉴现代科学中涌现出的理性,追求科学的方法,学习复杂性科学,并将其在实践中应用——“长江三角洲课题”研究。在人居环境发展上,组成要素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居环境思想和方法,是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理论的掌握。 章节题目3.3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3.4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理解以问题为向导的方法,综合实践,掌握范式和科学共同性重点难点:范式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在上节课了解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基于这些条件,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融贯的综合以问题为向导“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2、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范式”与“科学共同体”板书设计:人居环境问题确立目标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战略确定 开展典型地区研究政府学术社会实践整合小结:针对人居环境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目标,然后结合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确定战略,将战略在典型地区进行研究行动,通过政府、学术、社会相互沟通,最终投入实践,并上升至理论。作业:理解人居环境科学的“范式”。3.3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3.3.1融贯的综合研究“从外国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建筑学有关部分,加以融会贯通”人居环境科学,更自觉地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以下即对其技术路线及组织方式进行探讨:3.3.2以问题为向导例:菊儿胡同改造;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3.3.3“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简化问题,抓住要害如:长江三角洲研究3.3.4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3.4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3.4.1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科学实体——范式科学活动实体——科学共同体人居环境研究也应有科学共同体,其范式如图3-4。3.4.2明确教学战略章节题目 第4章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复杂体系中设计理念的探索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了解建筑设计理论及对城市设计探索,熟练掌握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重点难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在上第3章学习了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这一章是对其设计理念的探索,即规划与设计论。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3、城市设计理论建筑设计理论-对城市设计探索-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板书设计:4.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4.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4.3城市设计理论——分析问题4.4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解决问题小结:在前文关于人居环境学科体系和方法论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可逐步形成规划设计的理念。首先,作为传统的规划设计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最终得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作业: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4.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4.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4.3城市设计理论——分析问题4.4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4.5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解决问题在第3章的基础上,综合实践,形成理念。“理”—基本原理;“念”—概念、观念;4.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二战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不尽如意。原因:(1)技术的因素——交通工具、信息技术??(2)经济的因素(3)社会的因素(4)生态的因素(5)。。。。。当前的变化:现代城市发展急剧;现代建设是分散的,自由建造的;现代学术理论不断发展?? 在剧烈变化下,探究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需要进一步探讨:4.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4.2.1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1)时代在发展,规划理论思想也在变化中,近百年3个“规划思潮”20世纪第一个10年——自我确立1960年前后——综合规划的提出70年代——“有序减退”等规划理论1.综合性规划2.倡导性规划3.沟通性规划4.??理论在发展;目的在于社会进步;方法多样;创造发展4.2.2中国规划理论建设展望物质规划,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1)如何融合规划设计理念;(2)如何发展对其控制和引导(3)如何提高其“理念”4.3城市设计理论4.3.1建筑设计理论《建筑十书》,说明建筑学的本质是综合的,广义建筑学在《建设十书》影响下产生的,而《北京宪章》重申走向广义建筑学4.3.2城市设计探索——将人居环境及其相关部分进行四维的设计,对城市设计随时代发张不同阶段有不同认识——作为整体设计的城市设计;——参与基础设施设计的城市设计;——作为建设设计原则的城市设计;另一种趋向: ——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城市设计;——社区设计运动;——作为艺术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走向人居环境规划城市设计观:“协调控制”,??4.3.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建筑、城市、区域在空间上相互联系3、知晓城市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只有知道人创造的过程,演出的过程,才有助于对规划对象发展规律的探讨。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科学的分析事物,了解历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固步不前;走下坡路;继续过去;创造未来(有创造空间,在于追求)科学的预测未来至关重要。 章节题目4.4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4.5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了解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理解结构形态和模式形成,理解不同空间层次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掌握整体性追求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整体性追求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在上节课对不合时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划设计论?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规划理念与战略决策的形成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对整体性的追求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板书设计: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将理性分析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性分析——整体性追求(三项指导原则)形象思维——形象创造(三项指导原则) 小结:(关于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小结如下)1、关注环境质量2、扩大理论认识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4、注重人的参与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作业:如何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 规划设计思想酝酿大体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概念阶段——构筑轮廓;模式阶段——以概念为主,开始课入内容;方案阶段——细化功能内容;整个过程逐步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形象思维。本节先讲理性分析:4.4.1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战略制定至关重要,正确的前提,之后的工作路线和方法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北京行政中心争议。重大的决策需要:1、全面的观点2、关键问题3、多样性选择4、共同决策5、多谋的决策人而对于战略规划阶段,采用概念性规划的方式;详尽的材料;抓住重要矛盾;找出可能途径;充分讨论,择其要者而行之。4.4.2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决策有结果后,进入战术研究阶段、探索规划设计模式1、初步认识过程:设计形态结构2、认识的第二过程:结构形态设计城市发展阶段,探索城市美的创造。通过以上的分析:决策模式(关键)方案4.4.3整体性的追求:不同层次的实体与普通联系的特征1、人居环境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不同层次实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不同层次,对规划设计有不同的内容: 区域层次??城市层次??社区层次??以整体的思想,将不同层次加以整合和协调,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上一层次,??同级,??下一层次,??承上启下,兼顾左右,将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说明:——从建筑到城市不同等级的组合——城乡协调发展——用区域的观念研究城市——从全球的观念鸟瞰区域4.5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先天经验与感性认识酝酿现象,创造意境,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设计者“外得造化,中得心源”;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一法得道,变化万千。4.5.1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邻里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群构成城市网络。不同层次的规划,都要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研究阶段要有城市设计的意识——总体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中发张城市设计——从建筑设计中完善详细规划——同时构想园林设计 4.5.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基于自然,高于自给——“审势”“造形”——笔落实处,“借题发挥”4.5.3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法万千”——归依基本原则,因地制宜最后,对本章内容作以下小结:1、关注环境质量2、扩大理论认识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4、注重人的参与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章节题目第5章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了解教育、研究、实践结合及“形体环境论”,理解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趋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研究教学实践2—4章为研究,5章为教学,6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实践结合。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形体环境论”。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 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与创新需要。2)重视跨学科教育。3)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4)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5)结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 板书设计:研究教学实践5.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5.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5.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5.4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教育的重要性——渊源——怎么做——强调5.5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扩大范围小结:教育环节对于人居环境科学不可缺少,而面对人才的缺乏,必须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作业:如何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5.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5.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5.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5.4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教育的重要性——渊源——怎么做——强调5.5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扩大范围5.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研究教学实践循环图式5.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1、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1927,重艺术,重建筑样式,??1947,倡导“体形环境论”1949,“清华大学营建系学制及学程规划草案”:1>对专业概念的反思新思潮——“体形环境”2>建筑行业的社会意人民生活的问题,推进工业3>推进专业人才教育的考虑成立“营建学院”2、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背景:1>迎接国家重点工业及城市建设,其他学科投入其中2>专业分工过细,缺少共识和沟通→反思→有进一步认识(“人居环境”)3>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高水平人才缺乏?人才流失 如何解决?→人才教育5.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5.3.1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的需要5.3.2重视跨学科教育5.3.3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5.3.4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5.3.5综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 章节题目5.4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5.5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了解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上节课了解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要注意的?其实决策者在整个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又该如何来做?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2、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板书设计:5.4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强调5.5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扩大范围小结:1)科学知识不断发展2)提倡多元化教育3)设计者要有修养 作业:阅读附录三——WSE人类聚居学教育模型计划提案 5.4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各级政府——主要决策者其行为:①发展合适的城市政策;②书记、市长研究,熟悉城市??强调市长的教育——有科学的训练;市长关心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最高境界”——政治家+规划师(高度总结)5.5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只有普及到全社会,才能做到公众参与,共同奋斗!小结:3)科学知识不断发展4)提倡多元化教育5)设计者要有修养 章节题目第6章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理解理念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人居环境的探索,掌握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重点难点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研究教学实践2—4章为研究,5章为教学,6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系统的学习研讨基本理论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的两个问题人居环境的探索 2、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几条基本准则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桂林规划与“山水城市”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书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市的历史研究。 板书设计:研究教学实践小结:理论研究也好,专业教育也好,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为了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如何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我们一直学习、探索。思考:针对山区城市(如商洛市)的人居环境研究该考虑哪些因素? 6.1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6.2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6.3体会与鞭策6.4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6.1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6.1.1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两个问题当前面临问题与过去不同,世界捉摸不定,中国建筑师保持头脑清醒,处理好若干关系:1、中国与世界①虽然世界为一体,但要有自己的立足点;②虽全球性难以捉摸,但要有自己的国策。2、今天与未来虽然未来有很多未知,但:①我国在建筑、城市建设事业上落后“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②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90年代理论研究的途径:——从具体/个别到探索方向;——对比研究;——吸收相关学科成果(融合);——注视新事物,关心新问题;6.1.2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A.国家基本建设政策等宏观研究、城市规划工作B.从区域到城市不同层次的研究C.专题研究D.规划设计方法研究E.具体工作等6.1.3聚焦到人居环境的探索1.古老的概念、新的课题 2.共同的问题,不同的探索——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走自己的路。6.2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6.2.1几条基本准则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事物是复杂的,根据不同对象和问题,综合思考和求解,如:6.2.1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1.从苏南小城镇研究起“太湖地区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建设”一文提出的观点:——“彗星式”城镇体系——“金字塔式”城镇体系——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人工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环境问题——水路交通并行发展——小城镇规划设计问题就小城镇的研究,不仅限于苏南地区,作者赴陕南、新疆考察,节约用地等同时也为这些地区的研究重点,甚至至今,经济二元结构下仍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城与乡有差异,但不同层次下的城镇群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定范围的地域,而小城镇是联系纽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将所有城镇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来看待,而把小城镇看作城镇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将小城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发展与规划问题。2.探索城镇体系发展规律与对策城市化发展重要性勿庸质疑,但有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不同途径和形式。我国有五级体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随生产力发展,向其高级阶级发展,那么,到底在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城镇形态演变有什么规律?——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地区”——农村集镇从分散→集中?? 协调发展,形成综合性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对上海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研究上海:——重要性——国际标准——新旧城→城市结构形态——新城镇系统,宝塔尖作用随形式发展,进入特大城市研究。“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与展望”。正在出现的“城市地区”与正在形成的特大城市地区体系。特大城市以点、线、面结合,以多核心的城镇群的方式向整体化发展。4.对“区域整体化”的探索到长江三角洲的研究,作者逐步意识,如何有引导地使特大城市地区向完善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上的整体性——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城乡发展上的整体性——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性最后,项目申请成功,并基于此,完成一系列相关课题。5.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结合,通体思考。“竹筒式”住宅→生态住宅。建筑不能独善其身,还要考虑其环境与城市→城市亦如此,必须从城市概念到区城概念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原理框架→推及到其他地区→了解地区研究→不同地区共同点,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6.2.3严峻环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想,建设国家公园”1.符合生态,生存条件下必须立足统筹研究环境复杂独特→保护+发展,同时联系人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落定 可持续的落实,从几个方面统筹兼顾:——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有序发展,有效解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进行适合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2.必须是多科学参与的关联研究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时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考虑问题的着眼点、立足点不能就事论事,要注重互相关联,与地区发展联系。所以:——各专题报告有步骤汇总——此工作为7个研究过程——从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3.多学科参与的关联性成果,最终应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成果要落实,强调政府与院校的合作:——选试点,得经验,铺开——冻结不合理项目,制止掠夺性开发——立法加强4.要紧紧把握住研究、规划、实施诸环节间的融贯和整体性关系。滇西北迅速发展变化,只能暂时平衡。具体措施要追踪观察,每阶段调整;即将融贯的综合研究贯彻在规划程序的全过程。研究战略实施调整在研究中抓住“整体性”,科研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6.2.4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1.三峡工程本身的水利枢纽建设和淹没移民外,同时还面临十分重大的课题。——产业及经济的一大调整——城镇化——生态环境——安居工程——资源环境建设生存环境角度思考 此工作需从整体上科学的论证和规划,逐步合理实施。城市建设不仅预见因素很多,且由其自身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峡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涉及诸多领域。2.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科学对三峡工程的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注重技术性一面,还应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一面。应从环境与发展的高度来讨论。生态/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环境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人的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用其观点研究三峡问题,综合研究。3.要妥善解决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问题。①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总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②打破传统观念,全面对待。③创造合适的城市空间。——“山水城市”④政府关注,指导。6.2.5树林规划与“山水城市”(从一项城市设计任务启发引导对城市美学的研究)50年代,??70年代,??80年代,规划桂林市中心的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②区划法导则的制定“山----水----城”模式90年代,钱学森提出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并得到重视。90年代,柳州----“江流曲似九肠”的山水文化特色。中国绘画美不协调→中国山水美+古典诗词西方雕塑美90年代,无锡----“山水城”,保护中心,发展外边。对于山水城市:①不同城市深入研究城市发展①对规划原则探索 ②拓展范围③理论还需发展④防止破坏6.2.6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市的历史研究。1996,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必须有“文化内涵”。之后建设当地发展统区城市设计。小结:由点----线----面,找到联系,找到系统。强调整体性,以整体观念寻找联系。 章节题目6.3体会与鞭策6.4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作者体会及团队精神,了解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索重点难点作者体会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当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其问题的解决,当然也不会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集体共同完成。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体会与鞭策作者体会2、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索板书设计:第6章理论研讨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理念思考(举例说明)体会 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城市规划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代表人物提出释义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五大层次+五大系统五大原则基本框架复杂性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求解“范式”原因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思考理性分析+形象思维原因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对策决策者/全社会基本理论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整体思考体会团队小结:在新世纪,特别是中国,首先要把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大科学来对待、来发展。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无处不在,同样规划设计创新的契机也无所不在,所以,就需要将能量从枷锁中释放出来。思考:通过1-6章内容的学习,你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什么样的认识?研究 6.3体会与鞭策1.专业素养,要追求目标并为之奋斗2.知识系统的建立3.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知识系统4.探讨的方向5.学科的开放性6.与文化、艺术相互促进7.教育水平8.学生学习“博而约”6.4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6.4.1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探索文革前----准备阶段1984年建筑城市研究所成立之后----积极推进和实践阶段1995年成立后----实际理论探讨的阶段①需要学术“团体”②需要学术纲领③需要带头人④需要任务需要经费⑤需要支持⑥总结成果⑦⑧需要理论建设⑨需要实验室人居环境建设纲领很多,规划设计的契机无所不在。优势劣势机遇威胁(threat)(superiority)(weakness)(opportunity)SWOT 总结: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城市规划②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代表人物提出释义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五大层次+五大系统五大原则基本框架复杂性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求解“范式”原因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思考理性分析+形象思维原因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对策决策者/全社会基本理论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整体思考体会团队研究研究教育实践 章节题目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了解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理解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掌握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定义;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分类,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组成,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和人类聚居的属性。概念,分类、属性、组成、影响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在第1部分讲到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是吸取了道氏学术精华,那么到底道氏的“人类聚居学”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人类聚居的定义人类聚居的分类人类聚居的组成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人类聚居的属性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板书设计: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理论形成人类聚居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静态分析①基本情况研究动态分析病理和诊断基本定理②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展望未来明确趋势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小结: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既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与人居环境科学在很多方面相通。理解人类聚居学,才能真正理解人居环境科学。作业: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有哪些?必然/克服制定方针/政策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7.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整体性,目的是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20世纪30年代,系统研究古希腊城市,感到环境质量恶化,想改善生活环境。毕业后,发现当时的建筑师只关心建筑,对城市规划学也很失望,“仅是一种技巧”。逐渐产生想法——创选一门新科学二战后,参与重建希腊工作,对城市问题原因深刻理解:①现代城市正陷入困境。(城市化、人口、生态系统??)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问题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问题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找原因:①有人认为城市规模过大----(方法)“卫星式”;限制②有人采取急功近利的方法----解决单一问题客观原因----城市“爆炸”现象----(方法)整体思想道氏认为主观原因----人们抱守旧观念;学科只针对某一侧面----(方法)创立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7.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要了解其内容,需了解其研究对象7.2.1人类聚居的定义 内容宽泛,多次定义。①是实体环境②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③包括人类及其活动、社会其实质即人类世界本身。7.2.2人类聚居的分类根据统一标准划分,便于研究,提出分类框架:如表7-1.7.2.3人类聚居的组成内容----人及社会组成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周围环境细分:自然人类基本要素社会建筑支撑网络P40(回顾人居环境五大系统)(构成要素)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先有自然→有人类→有社会→有建筑→有支撑网络,五中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要注重其整体性,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部分之和)7.2.4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其发展除受基本要素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评判标准不一,结论不同,需要澄清认识方式。必须有划分标准,即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技术/文化五中方式来认识人类聚居。生态经济P62(回顾人居环境建设五大原则)技术设计文化艺术7.2.5人类聚居的属性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即事物的属性。(如事物的形态、颜色、美丑、优劣等是 性质,大于、小于、反抗、矛盾、朋友等是关系)多方面:①是一些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作为有机生物体,有其生命周期;作为独特的生物体,如果能采取正确行动,会用不消失。②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将时间作为其基本因素,认识其动态特点,是对各种变化产生影响作出的反应。③是协同现象(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协同即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动态孤立分析其组成部分不能完整理解它;对组成要素的单一分析不能预测整体特点,缺少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手段。成立一门新学科,深入研究,反应其全部整体特征,即人类聚居学。7.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7.3.1概念是从所有角度对其综合考察,注重理论和方法研究;又是应用学科。7.3.2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静态分析①基本情况研究动态分析病理和诊断基本定理②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展望未来明确趋势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必然/克服制定方针/政策 (回顾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P717.3.3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经验实证+抽象推理步骤:根据经验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假设→实际验证→修正经验实证是基本研究方法,但若有的问题重大变化,会出现失误,需两者结合,了解大概后,对其内容详细介绍。 补充材料:《城市规划》2009年2期《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罗人朝,王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置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服务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交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章节题目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8.1静态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聚居生理学分析,掌握聚居的数量和种类、聚居剖析、聚居的量度、聚居系统重点难点聚居的量度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与工作体系包括三方面,本章即第一个方面——对人类聚居基本情况的研究。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聚居的数量和种类2、聚居剖析3、聚居的量度4、聚居生理学分析5、聚居系统板书设计:基本事实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聚居病理学研究人类聚居学的基本内容理论研究建设行动研究和建议小结:静态分析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方法。首先要搞清楚其数量与类型,然后对其进行进一步剖析,其中量度与之后的相关研究关系密切,通过实验对其进行全面认识。作业:针对某社区(如东店子社区)如何对其整体效果进行评价? 基本事实分析人类聚居学的基本内容理论研究建设行动研究和建议本章,了解其实质,为之后打下基础。8.1静态分析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方法。(与动态分析有质的区别的分析方法,二者分析的前提不同,二者适应的条件不同,因此二者得出的结论常常不一致,甚至常常相反。必须注意:静态分析的结论是不能用动态资料来验证)8.1.1聚居的数量和种类乡村型按性质城市型①乡村型聚居城市型聚居二者的区别:乡村型聚居自然城市型聚居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周边环适于城市生活的人工环境,境农田、林地、果园、森林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融绝。等天然环境。建筑传统聚落,古民居、古建筑,现代高楼大厦、现代结构的小尺度的建筑情境。建筑。支撑网络不完善的条件及差的道路、完善大型的道路、市政等系市政等系统。统城镇人口人类社会农业人口(主流) 没用传统的城乡社会关系,建立在现代的社会关系和依赖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劳动分工关系和社会群体。宗教系的群体。二者的联系:乡村聚居是乡村居民根据自然条件及特点逐步建成的,在进行乡村规划时,不应照搬 城乡规划的经验,因为乡村聚居地与城市聚居地的居民要求、建设条件等不同。而城市型聚居中建筑具有很多共同特点,城市规范越大,其特点就越国际化,反之越具有地方特色。这是因为小城市建设投资一般都较小而且往往比较闭塞,可以更多的保留下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自然因素----靠近江河湖海和交通干线。人和社会因素----种类聚杂,对生活欲望高,与自然联系少,社会组织缺乏内聚力?建筑因素----与城市规模相通。交通联系网络----节点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城市越大,城市问题越复杂,越难解决。8.1.2聚居剖析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五项组成元素的相互关系先剖析五项元素的基本构成;研究人类聚居,必须包括五个元素:建设人类聚居,要落实到实体形态,任何一个复合的人类聚居的实体空间本体(住宅)人类聚居的实体空间(村庄)其细分为四个部分由此中心(教堂和商店)循环关系(街道)特殊部分(学校)(各部分相对而言)人类聚居包括所有为人类所利用的空间。从组织结构看,其构成一个多级层次体系,乡村型聚居处于较低层次,城市聚居是较高层次的系统。一般,聚居规模越大,它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就越高。8.1.3聚居的量度对现象的量度----各元素量度;不同元素之间的比率关系对效果的量度----多项指标平分方法如:对社区进行整体效果评价。8.1.4聚居生理学分析——研究聚居的功能运转情况,全面研究目前做不到,着重研究了与密度相关的问题。 经济因素生理因素①聚居密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美学因素②现代聚居密度变化范围大----高层建筑会降低密度,降低生活质量。(解决问题)研究空间性质、尺度、功能、空间的重要性。8.1.5聚居系统从聚居系统分析聚居之间的相互关系。六边形模式的聚居系统聚居系统类型动态聚居系统①六边形聚居系统(如图8-3)形成过程:一个中心点,周围六个低一级的聚居,依次7倍递进,形成整个聚居系统,现实中,六边形模式会有很多变化。②动态系统同等时距交通的发展,使聚居系统依同等体力同等费用距离传统自然力聚居受现代发展力共同作用兼具六边形模式和动态模式的特点。原则,呈现不同形态。 章节题目8.2动态分析8.3聚居病理学研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聚居病理学研究,掌握聚居单体及系统的发展过程,理解其拓展与变形。重点难点聚居单体及系统的发展。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动态分析即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将经济现象的变化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动态分析聚居单体的发展进化过程聚居系统的进化过程聚居的扩展和变形2、聚居病理学研究聚居病理学研究板书设计:基本事实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聚居病理学研究人类聚居学的基本内容理论研究建设行动研究和建议小结:人类聚居从原始无组织的聚居到静态城市,再从动态城市到城市绵延区,整个发展过程越来越快,最终将形成——普世城。作业:人类聚居发展有什么特点?系统的分析单体的分析 动态分析----其重要特点是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将经济现象的变化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考虑时间因素,考察其发展变化过程。单体的分析包括系统的分析8.2.1聚居单体的发展进化过程通过对过去的分析,认识进化规律,预测发展方向。(意义)①“原始无组织聚居”:(200万年前)——自然的无组织状态,临时性的、游牧式的,为生存而群居;呈圆形,各建筑独立②村落:(1万年前)——农业耕作技术的掌握;建筑有一定组织四变形人口规模③集镇——依赖若干其他社区,六边形;一个集镇为周围六个村落服务。(本人家乡子午镇:辖子午,张村,南/北豆角,九村,甫店,台沟,曹村,水寨,石砭峪口,王庄,抱石,抱龙峪,天子峪等)④城市18世纪工业前(10万>)静态工业革命以后动态(>10万)商洛市(2010年243万人)六边形;西安市(2011年846万人)动态城市,五元素不平衡,因对其规律尚未认识,失去平衡。(如P258举例)动态城市不断发展,会导致什么结果?先了解过程:早期动态城市(铁路)真正的动态城市预测未来:①变化越快越频繁②规模与经济成正比③人口密度会趋于平衡④相互联系越紧密会形成普世城。8.2.2聚居系统的进化过程进一步考察其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第一个人类聚居----功能+安全城市连绵区 成围绕中心不同类型聚居系统成分庭抗礼不断变化两个组成一个其中一个降级新动态聚居系统和动态区域受三中吸引力作用:大城市的吸引力现代交通干域的吸引力良好景观的吸引力人口集中发展中心静态的正在衰退的目前,处于从静态六边形向动态体系转变的过程。8.2.3聚居的扩展和变形生长仍可预见:解决措施:卫星城(效果不好)①转变思想认识----“为生长做规划”②发展模式----动态轴向发展例如:哥本哈根、华盛顿等哥本哈根: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City)。通过从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最终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老城区为“掌心”(palm)。华盛顿:该方案以现在城市为中心,向外伸出6条放射形轴线。沿轴线分散城市的功能和建设项目,布置一批规模不同的卫星城镇或大型居住区。8.3聚居病理学研究----对聚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正常、健康的聚居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要求为什么?规模失控结构和形态混乱 1.老化2.异常生长3.功能和准则的变化4.人们错误的行动文化差异、科学技术地理、气候、经济?对症下药聚居问题的差异 补充材料: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2011年《现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变迁、分类和特征——以广州为例》目前国内贫困聚居区研究以静态分析为主,少有动态关注聚居区的历史演变。本文以广州的历史文献、宏观空间数据和微观社区调查分析,系统论述在清初和清末民国时期,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初期,改革深化到现阶段等不同时期,贫困阶层聚居区的区位和分布特征变化。研究发现,广州城市贫困阶层聚居经历了“外围和中心区位----中心区位---中心和外围区位”的变迁,形成了“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分布演变过程,这是体制货物市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异于西方的贫困阶层聚居理论。2.湖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2011年《地理学报》《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动态分析》在深入分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突变因子3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作用侧重点不同: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并形成3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落演变的一般过程为初期、过度、发展、成熟4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聚落体系、规模、形态、功能、文化等均呈现不同特征。3.合肥大建设中“城中村”病理聚居形态治理模式思辨。4.可持续都市住区环境诊断模式之研究其中包括聚居病理学适性评价,开发可能性评价。5.农村聚居模式初探彭鹏《特区经济》6.城市聚居空间模式的演进与当代的探索杨慧南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国华等袁媛 章节题目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9.1聚居的基本原理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聚居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重点难点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上一章学习了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与工作体系的第一个方面——对人类聚居基本情况的研究,本章继续学习第二个方面——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讨论+讲授讲授内容:1、聚居的基本原理有关发展的定理有关内部平衡的定理有关物质特性的定理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人类需要与人类聚居的建设原则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板书设计:9.1聚居的基本原理(提出有关人类聚居的基本定理)9.2人类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理论的操作)9.3聚居的结构和形态9.4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根据基本理论,探讨对人类 聚居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小结:人类聚居的建设最终是为人类服务,其建设原则和评价标准也都要从人类需要出发。思考:人类需要在人类聚居建设中的作用? 第9章也是人类聚居学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的第二个方面,即对人类聚居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找出人类聚居内在的规律,以指导人类聚居的建设。本章内容包括六小节:9.1聚居的基本原理(提出有关人类聚居的基本定理)9.2人类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理论的操作)9.3聚居的结构和形态9.4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此章内容是人类聚居学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其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当然只是初步的开拓与探索,还要后来者不断努力。9.1聚居的基本原理道氏将最基本的规律以定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即聚居的自然法则)(如勾股定理)有关发展(20条)共54条,分三个部分涉及内部平衡(5条)关于实体空间特性(29条)9.1.1有关发展的定理第七章人类聚居的属性即讲到“人类聚居是一些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与其他所有生物体一样,有其特殊的出生、发展、成熟、衰老和消退的生命周期。1)产生定理1----产生原因(满足需要)定理2----(不断满足需要)定理3----(尤其是幸福、安全需要)定理4----(满足所有需要)定理5----(变化的先决条件——即人的存在)定理6----(人真正需要,才能生存)2)发展(根据基本理论,探讨对人类聚居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定理7----(是连续的过程)定理8----(潜力定理9----(潜力位置/地位)投资)定理10----(有价值的东西(动力)发展)定理11----(最大的增长更快)定理12----(人均费用)定理13/14----(时间)3)衰亡定理15----原因定理16----(所有投资不会消失)定理17----(所有元素不同时死亡)定理18----(惯性)定理19----(完成死亡过程)定理20----(规律)9.1.2有关内部平衡的定理自然人(内部构成——五大元素社会建筑支撑定理21----(五元素平衡)定理22----(动态)定理23----(时间上)定理24----(空间上)定理25----(人)(城市规划的实施就是为了使城市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9.1.3有关物质特性的定理1)区位定理26----(地理位置)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商洛市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全程公路里程5890km,?(气候、地貌对交通、经济的影响)定理27----(地形位置)指地貌和地物的结构商洛“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2)规模定理28----(人口取决于服务与作用)定理29----(用地取决于?)3)功能定理30----(取决于?)商洛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现代材料工业基地(黄金、镁、钛?);现代重要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定理31----(功能决定其定位)(“一核一轴三辐射”框架: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和甘肃天水,六市一区以大西安(咸阳)为中心城市,宝鸡为副中心城市,其他天水、铜川、渭南、商洛、杨凌为次核心城市,辐射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东阳和陇南地区。轴沿陇海铁路,沿高速公路陕西到天水段。)定理32----(关系,如图9-1)4)结构定理33----(人类聚居单元)定理34----(等级)定理35----(其他关系)定理36----(功能)定理37----(服务时间/费用——距离)基本单元)定理38----(总体空间肌理定理39----(空间肌理——尺度)肌理——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 整理传统空间肌理,复兴城市文化特色——南京南捕厅地段(街区)核心区设计《建筑学报》2008年12期城市中心区传统高校空间肌理演化研究——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为例《江苏城市规划》2010年11期5)形态定理40----(向心形式原理)定理41----(向心力定理42----(线性力定理43----(不确定力分布)线形)不确定形态)定理44----(共同作用的结果)定理45----(生长)定理46----(安全)定理47----(有序性趋向定理48----(所有力定理49----(平衡方格网状)最终形态)满意)定理50----(正确形态)定理51----(正确形态)定理52----(密度作用力)定理53----(密度随位置、作用而变)定理54----(满意度密度) 一.回顾上节内容及导入新课1.基本情况的研究——第8章人类聚居学研究内容和工作关系2.基本理论的研究——第9章3.对策和决策研究——第10、11章9.1基本原理——54条原理9.2对9.1的延伸第9章9.39.49.59.6在上节“聚居的产生”定理中强调了人类需要的重要性,本节从人类需要展开,认识其与人类聚居的建设与评价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的主旨。二.讲授人类需要与人类聚居的建设原则本节内容分两部分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分析内容关系:人类需要(出发点)居人类聚居建设的成败与对人类需要的理解密切相关,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也是为建设人类聚居打基础。(播放2012年商州区项目建设相关短片,以此了解聚居建设。讨论:短片中设计哪些方面?建设聚居要抓住主旨什么是主旨?以人为本(建设工作都是从人建立人类聚居建设的原则人类聚居的建设评价人类聚实践的探索类需要出发,为人类需要服务))9.2.1人类需要与人类聚居的建设原则1.判断聚居的好坏,就是看它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定理4相关)其中程度如何来把握,能否进行量度?客观的可量度的需要人类需要主观的不可度量的需要——经验统计——确切的量度 2.就人类需要类型来说,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结果,所有的人类需要中,对聚居最重要的是人类对空间的需要。(结合上一章社区整体效果评价中“密度”给分值最高,足以见道氏对密度的重视,其实也就是对空间需要的重视)个人的需要人类对空间的需要表现形式团体的需要,尤其注重团体的需要,因此每个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空间上怎么表现?(提问:与家人,与朋友是接近还是隔离?不近不远,最佳距离最好)3.既然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空间上是“越接近最佳距离越好”,那么,在建设聚居时,当然要做到这两点。这种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对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如图9-3所示)从1到3可以看到人类需要对人类聚居的决定性意义,为系统阐述,道氏用18个假设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假设1——基本假设地球是非常复杂、不断变化的生活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假设2——人的需要,提出建设人类聚居的五个基本原则:①交往机会最大②联系费用最少③安全性最优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利于省费用保持距离,密度不断过高找平衡点找平衡点④人与其他要素间关系最优⑤前四项原则所组成的体系最优城市的发展,就是不断达到平衡的结果假设3——人的平衡,第五个原则,大系统的平衡。假设4——人的发展,第五个原则。假设5——人的未来,遵循五项原则。(第1个假设为基本假设,其它17个假设以此为基础,第2-5假设针对人类系统,第6-10对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的归纳,第11,12假设是对人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探讨,第13-18假设是针对个人权利和机会。) 假设6——变化的城市假设7——必然的结构,结构复杂化假设8——必然的规模,规模日益庞大假设9——不断增加的问题,由于五项元素缺乏平衡假设10——普世城人类聚居建设如何为人类发展服务?假设11——人类的发展假设12——不断发展的人类系统,有不同阶段,每个人有基本权利和机会假设13——行动自由假设14——行动的能力假设15——安全假设16——生活质量假设17——人的交往假设18——创选性通过18个假设将人类、城市及其相互关系、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描述。板书:人类需要满足建设人类聚居越接近最低距离越好?五个基本原则人类对空间的需要团体对空间的需要(提问:)那么到底建设的人类聚居有没有满足人类需要?它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什么来进行判断?9.2.2人类聚居的评价及其标准人类聚居学的五项原则是评价人类聚居质量的一个基本依据。如表9-1对现代城市质量的定性评价。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细节,如每个不同层次聚居的特点和对人的影响程度:1)每个空间单元中花费的时间2)每个空间单元的重要性3)有多少人一起使用空间单元这些因素使认识何种尺度聚居意义更大,有利于切实从事人类聚居的设计和建设。小结:9.2内容上来看,就是对人类需要的详述,从对其理论的认识到对实践的意义,即建设人类聚居从人类需要出发,到为人类需要服务,全程围绕人类需要,包括在五 项原则引导下进行建设,建成以后又依据五项原则对其进行评价,而这五项原则实质就是人类对空间的需要。所以,一定要理解人类需要在其中的重要性及由此引出的五项基本原则。思考:目前自己所生活的村/镇/小区/社区/城市质量如何?(从五项原则出发考虑) 补充材料: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理论和实践都有相关探索。《浅析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精神原动力》山西建筑,陈姗姗2010.1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自然观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宗教、哲学、文化、心里等精神层面的潜在需求,对人类环境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并对东西方不同文化精神对人居环境产生的作用方式进行比较,以此为依据推导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价值取向的判断以及发展趋势。《商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路径探析》殷莉针对商洛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积极发展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彰显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着力改善和解决城市农民生产问题等对策。 章节题目9.3聚居的结构和形态9.4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熟练掌握聚居的结构和形态。重点难点聚居的结构和形态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9.2人类需要与聚居的评价标准研究是对9.1内容的延伸从人类需要出发,引出聚居的评价标准在9.1的54条定理中,从定理33-54即针对结构和形态。9.3是对9.1内容的延伸。9.4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聚居的结构和形态聚居的结构和形态2、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板书设计:结构9.3——对9.1内容的延伸形态9.4——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理想模式(静态细胞+动态结构) 小结:聚居的形态千变万化,主要依据其发展方向进行判断。现代城市问题种种,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模式才是理想的?——静态细胞和动态的整体结构的综合体。思考:商洛市的形态? 9.3聚居的结构和形态提问:结构?——形态?——一种观念形态,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状态事物的表现形式聚居的结构——一个城市或村落的总体的骨架组合。聚居的形态——聚居的外观现象。为什么聚居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结构域形态?各种综合力作用的结果正确的理解聚居中心的动力体如图9-4所示即从力变换到聚居的结构和形态的过程向心力线性力自然力圆形带形不确定产生影响,不确定如图9-6如图9-5环境、人为因素圆形----向四处延伸形态三类规划成形不规则线形如图9-7向两端发展实际中,聚居一般是由若干单一形态合成的结果,如图9-9注意:判断一个聚居的形态与建构,依据其发展之后,而非其路网形成,如图9-10。9.4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建立在动城市尺度的研究基础上。指导思想——城市中多种尺度并存,为多个不同“主人”服务。宏观——规模不断扩大,宏观上应考虑城市功能运转等要求。微观——为人服务,微观上应亲切、宜人。人的尺度?----来自于人本身,人和物质环境的尺度关系。 人的身体尺度体现人的感官人在空间中的动力空间尺度是否宜人空间环境人的尺度城市的理想模式高效率的功能静态细胞----动态城市不断变化,不能满足平衡要求,人的尺度得不到保护,借鉴有机物的组织结构,居住社区是城市细胞,交通城是联系的网络,细胞保护静止,增加细胞使城市发展。宏观的动态发展模式:中心地区扩展受限制,解决?外围地区即“动态城市结构”----沿轴自由扩展。与“带形城市”区分开例如: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规划(始于1955年)?“静态细胞”的设想?“人类区段”--用“区段组织城市”?由高速干道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格网,一格一个“区段”?一个区段0.8~1.6km,?区段内为尽端式车道?单层住宅?邻里的“闲聊广场”?区段中心:清真寺,中学,商业,社交设施?步行系统?城市中心轴思考:商洛市的形态?自由扩展的发展模式静态的细胞和动态的整体结构的综合体 章节题目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未来城市预测研究及在生态学上的探索。重点难点未来城市预测研究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既然已经知道了动态城市的理想模式,那么未来城市发展会是理想的吗?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未来城市预测研究未来城市预测研究2、在生态学上的探索在生态学上的探索板书设计: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城市的理想模式(静态细胞和动态的整体结构的综合体),那么未来城市?对未来城市的预测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人类聚居同全球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不容忽视?小结:城市规模日益扩大,联系越来越密切,最终将形成统一的普世城。同时人类聚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不容忽视。思考:如何理解人类聚居与全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9.5未来城市预测研究既然道氏认为城市的理想模式是静态细胞和动态的整体结构的综合体,那么未来城市会是这样吗?对未来城市的预测——根据对现状聚居事实的分析,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情况。21世纪末,成为统一的普世城。并将未来分为四个阶段:近期(2000年前)——中期(2000-2075年)——远期(2075-)——遥远不可知的未来未来聚居的发展过程:1、对未来聚居发展阶段的认识2、未来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3、全球将成为一个日常生活系统4、关于未来城市区位与人口分布模式的预测5、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角度对全球城市的具体推测9.6在生态学上的探索人类聚居同全球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70年代,人类面临的危险:1、可利用空间和土地的有限性2、缺乏大区域到全球系统考虑问题建立全球生态平衡(?)首先对土地分类并有效利用(1)四种基本空间类型自然区域农耕区域人类生活区域工业区域(2)12类基本区域——将上述四类具体划分人类聚居与全球生态平衡问题密切相关。要大力开展二者的共同研究。到底如何才能达到全球生态平衡?——必须把人为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待。 章节题目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和建议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安托邦”的设想;掌握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重点难点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之前通过7-9章的学习,对人类聚居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到底人类聚居的建设该怎么做?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安托邦”的设想“安托邦”的设想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板书设计:10.1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目标——“安托邦”怎么做?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小结:为保护人类聚居的五种基本要素,提出12条建议。要使其付诸实现,必须整体构想并使其相互协调,像有机体一样,需要人类聚居的整治发展。要实现这点,需要有一个保护、整治和发展计划。作业:理解道氏提出的12条建议。 之前的理论研究最终都要落实到建设行动上。10.1“安托邦”的设想1、做建设,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底死托邦未来有3种可能乌托邦安托邦2、对于安托邦的建设,把聚居分为10个层次,分别对未来建设提出设想:(1)家具(2)居室(3)住宅(4)居住组团(5)邻里(6)城市(7)大都市(8)城市绵延区(9)城市洲(10)普世城同时还必须注意从自然到网络的五个要素:(1)自然(2)人类(3)社会(4)居住(5)网络力求五个要素在各个层次上达到和谐。即各要素、各部分组织成一个整体系统。人居环境是高级有序的复杂有机体,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系统。既然确立了目标,那么具体又该怎么做呢?10.2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和系统1、要有全面、合理的认识2、针对特定一组/一个各方面进行分析为人类聚居而行动 3、针对特定一组/一个确定发展目标4、针对特定一组/一个制定具体政策5、针对特定一组/一个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6、针对特定一组/一个制定具体的实体计划道氏付诸行动,将有关设想归纳为12条建议:1、全球12个分区2、全球空间的使用权3、人类空间4、人类尺度5、平等的选择机会和权利6、地域组织7、住者有其屋8、社会服务设施9、陆-水-空系统10、基础设施和运动走廊11、动态的人类聚居12、健康清洁的人类聚居小结:为保护人类聚居的五种基本要素,提出10条建议。要使其付诸实现,必须整体构想并使其相互协调,像有机体一样,需要人类聚居的整治发展。要实现这点,需要有一个保护、整治和发展计划。 章节题目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理解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重点难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上一章学习了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与工作体系的第二个方面——对人类聚居理论的研究,本章继续学习第三个方面——实践应用。讲授新课授课方法——讲授讲授内容: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板书设计: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实践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美国底特律城市地区的研究小结:1、道氏的城市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功能,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始终如一的在规划中贯彻他的人类聚居学思想;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2、底特律城市地区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运用“人类聚居学”的理论很有帮助。作业: 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理解IDEA法。11.1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活动道氏在许多国家承担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建设项目,亲自实践了他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和思想。代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规划和居住区建设;美国费城伊斯特维克城市改建规划;希腊拉夫提港的阿波罗尼翁社区规划设计;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规划;美国底特律城规划;??1、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规划——由区段来组织城市采用了“静态细胞”的设想,把其称为“人类区段”,整个巴格达市由高速干道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格网,每一格就是一个“区段。”2、费城的伊斯特维克城市改建规划——由区段来组织城市受地段的形状影响,“区段”不是完整的四边形,但住宅标准和绿化都比巴格达要好。3、希腊拉夫提港的阿波罗尼翁社区规划设计——实践“安托邦”设想实验性社区:人车分层分流、两层住宅、半私密空间??4、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规划——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充分体现其城市建设思想,实践其“动态城市结构”和“静态细胞”的设想。大致预测未来人口规模,作为城市建设的依据,并不断修正;城市两个发展轴,即“双核动态结构”,内部是正方形的道路网,每个正方形就是一个城市细胞。??小结:道氏的城市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功能,注意解决实际问题。2、始终如一的在规划中贯彻他的人类聚居学思想。3、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11.2人类聚居学思想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最深入、最具代表性的是对美国底特律城市地区的研究,是道氏应用人类聚居学的思想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完整实例。 问题:该地区成为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城市发展完全依赖汽车工业的局面其他经济部类相对汽车很不发达经济上的结构性弱点,不利于城市发展目标:探索城市发展的最佳途径:分析城市发展的状况和数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城市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具体目标:制定爱迪生公司今后设备扩展的总体规划)研究过程:将这个区域分成6*6英里的格网,每个格网为一个研究单元。1、对现状分析第一阶段(对现状环境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价)2、对现状评价3、根据现状发展趋势预测未来4、对上述预测进行评价5、找出其他所有可能的未来发展方案6、对所有方案进行评价、筛选、择优7、选出底特律城市未来发展的最佳方案第一阶段:对底特律所处的大系统从三个不同层次进行资料收集和现状分析北美地区五大湖区大城市群五大湖区域包括:自然特性、社会经济特性、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等历史和现状情况第二阶段(找出最优目标) 第二阶段:研究发展趋势及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提供选择合理方案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合理方案进行筛选具体结果如下:基于现状分析指出——城市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做出未来发展的决策改变现状发展趋势,建立一个新的城市结构制定一个新的未来发展规划合理的方案?只考虑对阵个地区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变量,共选择了10项变量,组成“理论矩阵”。4900万个合理方案筛选?IDEA-CID研究方法最佳方案双中心,第二个在休伦港,公路系统改为方格网状小结:底特律城市地区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运用“人类聚居学”的理论很有帮助。作业: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理解IDEA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