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ID:39750583

大小:1.46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7-10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_第1页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_第2页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_第3页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_第4页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_第5页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Transportoforganicmattersinplant)第一节有机物物质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类一、有机物运输的形式图6-1用蚜虫吻刺法吸取筛管汁液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蚜虫吻刺法同位示踪法韧皮部汁液的成分核酸、核苷酸 为筛管运输提供能量所有被运输的糖都是非还原糖。水75-90%干物质10-25%蔗糖90%碳水化合物棉子糖毛蕊糖水苏糖甘露醇山梨醇氨基酸,酰胺蛋白质(激酶,硫氧还蛋白,泛素)激素(Eth)无机离子(K+,Mg2+,PO43+,Cl-)参与成分二、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维管系统是专门执行

2、运输功能的输导组织,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贯穿植物全身。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由韧皮部担任的。证明有机物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的方法:环割法、同维示踪法。有机物的运输不仅包括器官之间的运输,还包括细胞内和细胞间的运输。按照距离的长短短距离运输长距离运输细胞内与细胞间的运输,距离仅几个微米,主要靠物质本身的扩散,原生质主动的吸收与分泌来完成短距离运输可分为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及其交替运输。短距离运输在共质体内的物质可有选择的穿过质膜进入质外体运输;质外体内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也可通过质膜进入共质体运输。在共质体与质外体的替代运输过程中,常需要经过一种

3、特化的细胞—转移细胞。转移细胞(transfercell)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胞壁与质膜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扩大了质膜的表面积。由于囊泡的运动,可挤压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即所谓出胞现象。转移细胞位于短距离运输旺盛区域,能在质外体和共质体间进行高效率的物质交换。发生在器官间的运输,其距离为几厘米以上,主要通过特化的组织—输导系统(韧皮部)来实现。被子植物的韧皮部是由筛管、伴胞与韧皮薄壁细胞组成。有机物主要通过韧皮部运输,无机物主要通过木质部运输。长距离运输三、有机物质的运输方向绝大多数有机物在韧皮部的运输是非极性的,总是

4、从大量合成处向活跃生长部位或大量积累部位运输。运输具有方向性。1.定向运输:有机物总是从制造部位向消耗或贮藏养料部位定向运输。2.双向运输:有机物在韧皮部内运输不受组织本身极性的影响,可同时向相反方向运输。四、有机物运输的度量1.运输速度:50--100cm.h-1。2.比集运量(简称SMT或比集运转速率SMTR)SMTR=干物质量/[韧皮部(筛管)横截面积×时间]=V×CV:流速(cm·h-1)C:浓度(g·cm-3)第二节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有机物运输的机理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物质在源端的装载物质在库端的卸出从源到库的运输动力有机物

5、运输的机理所解决的问题一、有机物质在源端的装载1.韧皮部装载是指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的过程(图6-5)。2.装载过程①白天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到细胞质中,并转变成蔗糖②叶肉细胞的蔗糖运到叶脉的筛管附近③蔗糖进入筛管中。3.装载机理二、同化物在库端的卸出同化物卸出是指同化物从筛管-伴胞复合体进入库细胞的过程。1.卸出途径至少有两种方式:(1)蔗糖经水解后进入代谢库;(2)蔗糖不经水解直接进入代谢库。2.卸出机理(1)主动过程:通过质外体途径的蔗糖,同质子协同运转;(2)被动过程:通过共质体途径的蔗糖,借助筛管分子与库细胞的

6、糖浓度差将同化物卸出。三、有机物运输的动力1.压力流动学说1930年Münch提出的压力流动假说是迄今有关韧皮部物质运输的最成功的假说。其模型是由两个浸在同一水源中相连通的渗透计组成的。1)要点:同化物在筛管内运输是一种集流,它是由源库两端SE-CC复合体内渗透作用所形成的压力梯度所驱动的。而压力梯度的形成则是由于源端同化物不断向SE-CC复合体装载,库端同化物不断从SE-CC复合体卸出,以及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水分的不断再循环所致。☆筛管中汁液的运动本身并不需要能量,但是在源库端进行的装载和卸出则是消耗能量的。能量主要用于建立和维持源库两

7、端的压力差。2)优缺点:A该学说可以解释被子植物同化物的长距离运输,但对裸子植物不适用;B这个学说对一个筛管细胞同时进行双向运输的事实不好解释。2.细胞质泵动学说(耗能量)1)要点:认为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束,它们有节律地蠕动,糖分随之移动。2)优点:可以解释双向运输现象。(同一筛管中不同胞纵连束,在相同时候可进行相反方向的移动,糖分也就向相反方向运输。)3)缺点:反对者怀疑筛管里是否存在胞纵连束。3.收缩蛋白学说(收缩蛋白又叫韧皮蛋白,简称P-蛋白)1972年提出。1)要点:筛管分子与筛孔内具有P-蛋白构成的微纤丝

8、相连而成的网络。P-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并利用ATP分解所释放的能量进行收缩与伸展,从而推动同化物的运输。1)微纤丝相当于ATP酶活性,可供能,解决了压力流动学说中的能量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