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ID:39726780

大小:15.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0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_第1页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_第2页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由于千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

2、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

3、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本文试从哲学、宗教的视角,通过探讨中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来阐述由此表现出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一、汉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族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和谐为基点。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汉儒董仲舒指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把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

4、个新高度。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个体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家国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纵观中国历史,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群体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壮大,才使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情操得以弘扬。而西方则与此相反,西方是个重个性发展的社会。早在古希腊时代,民族血缘关系就已打破,个性原则便成了西方民族的基本心理和性格。到基督教文化支配欧洲以后,家族的权威更让位于宗教义务和个体意识。《圣经.新约》中耶稣说:

5、“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圣经.新约.路德福音》这就把人们对家族承担的责任引向对超越家庭的精神权威和宗教力量的效忠上,进而产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督教宣称人只要积极努力,接受苦难的考验,未来也便可进入天堂。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承认、发展个性的原则基础上的。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只不过是把这种个性原则宗教化了。欧洲13-14世纪的任侠之风,17-18世纪的人权主义,都是这种个

6、性崇拜突出表现。二、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伦理刚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追求伦理道德成为儒家的最高价值原则。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成功便成仁”及“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理论化表现。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它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毫无疑问,重义轻利价值观对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为“物”的地位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这种义利观把人的正常物欲视为悖论,忽视道德与物资的

7、统一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严重的障碍作用。西方基督教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基督教虽然也鼓吹禁欲主义,要人们轻视现世生活,但它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来世的天堂。事实上,基督教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基础之上的。“救赎论”突出表明了这一点。马克思指出,基督教是与绝对的金钱崇拜相适应的。起初,“金钱是商品在天国的存在,而商品则是金钱在尘世的存在”中世纪的罗马教会则是“金钱的主要宣传家”。打着基督教旗号所发动的西方对东方战争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实质上就是在罗马教皇的唆使下西方基督教徒对东方财富的掠夺。由于

8、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利”的社会心理。三、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要达到“和”,自然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允执其中”。(《论语.尧日》)这便是儒家所说的“修身”。由此生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