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ID:39726691

大小:18.6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0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_第1页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_第2页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_第3页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_第4页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战国中期争鸣百家的璀璨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庄子》一书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寓言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类形象。那么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什么启迪呢?在反复阅读《庄子》寓言故事之后,在受到哲学与人性、理想与养生的启迪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发现在《庄子》寓言故事人物形象上,蕴含着不少教育机智。一、《庄子》寓言故事人物形象蕴含着“自主探究”的教育机智首先我们看《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

2、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里的人物形象主要是“河伯”,他在自我感觉“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并没有固步自封,虽然“自喜”,却依然“顺流而东行”。这明白地告诉我们,自主探究是要走出自我的元认知的。“河伯”见到北海之后能“望洋兴叹”更值得寻味,这启迪我们,在自主探究之后,很有可能出现与自己前概念相冲突的新概念。我们是固守自己错误概念,还是从善如流?“河伯”的人物形象给了我们一个良好榜样。再看《庄子·列御寇》中,有这样一段: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里的人

3、物形象“朱泙漫”,学了一身没有实际用处的本领“屠龙”,却才发现自己的所学脱离了实际,找不到施展的地方。与“河伯”不同,原文没有说“朱泙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如何,但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到,正如“朱泙漫”那样自主拜师学艺,我们的自主探究难免会失误,学到不切实际的内容。我们的自主探究要不断前行,反思与修正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段著名的庄子寓言故事,也出自《庄子·秋水》,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井底之蛙”的故事。这则故事里的动物形象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其中“巨鳖”这个“人物形象”对我们的自主探究有很大启示。在“井底之蛙”向“巨鳖”夸耀自己的井的时候,“巨鳖”没有一棒子打死,而是

4、“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然后才“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用实践来检验他人的观点,以自己切身的尝试、对比来保障自己的探究不走进误区,这真是自主探究的灵魂所在。二、《庄子》寓言故事人物形象蕴含着“实效合作”的教育机智说《庄子》寓言故事博大精深并不为过,说《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不少教育机智也不为过。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自主探究”教育机智,《庄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还蕴含着“实效合作”的教育机智。例如《庄

5、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段故事: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里的人物形象“郢人和石匠”合作的相当默契,以至于郢人“鼻端若蝇翼”的白泥巴也能在石匠“运斤成风”之下,“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并且郢人“立不失容”。然而,宋元君让“石匠”表演,“石匠”则坦言:“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可见,合作需要默契,这自然离不开长时间的磨合。从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要达到“实效合作”离不开长期的磨合,离不开彼此

6、的默契。这恰恰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忽视的。再如《庄子·德充符》与这样一个故事:恶人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和恶人哀骀它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别看哀骀它长相丑,但与人为善,才智完备德行美好而不张扬。这样的人谁不愿意跟他合作呢?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实效合作”不仅要默契,还要以“与人为善”为基础。《庄子·德充符》中还有一些人物形象,例如“叔山无趾”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他;“瓮盎大瘿者”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喜欢他。他们的合作如此好,除了这两个人物像“哀骀它”一样形体畸形而德行超众之人

7、之外,与卫灵公、齐桓公理解他们、赏识他们是分不开的。也就是默契的另一种说法:彼此互为知音。三、《庄子》寓言故事人物形象蕴含着“习得与养成”的教育机智“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其中“庖丁”的人物形象非常传神。其中庖丁解释自己解牛时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无疑是熟能生巧。一种能力的形成,从“习得”而起,以“养成”巩固,继而熟能生巧。从某种意义上说,熟能生巧是“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