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

ID:39726306

大小:4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7-10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_第1页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_第2页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_第3页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_第4页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脾胃学说的内涵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脾胃学说的内涵及临床应用组员:崔延军、苏宇祥、李宝宝、邹淑萍、秦美萍、郑海山关键词:脾胃学说元气脾阴学说胃阴学说一、脾胃学说沿革简介脾胃学说在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均有发展,至今仍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脾胃论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难经》。其中对脾胃的位置,性质,功能,分工及联系多有论述,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厚的基础。此后,历代学家均有论述,如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不虚而五脏皆旺,免生疾病。唐孙思邈认为“五脏不足,调于胃”,认为脾胃是治疗五脏不足的根本。至宋之前,

2、各家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一直以内经为根本,多以单一脏腑的寒热虚实为主线。金元以后脾胃学说得以迅速发展。李杲在其师张元素的学术影响下,专门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强调了脾胃生发的重要性,由阴虚火旺提出了“甘温除热”的疗法,其代表作《脾胃论》更是成为脾胃学说的经典之作。明清时期,温补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薛己强调“补火生土”,即肾命门对脾胃的温煦作用;李中梓创立先天后天根本论,主张脾肾兼补;叶天士提出重视胃阴等等。此时,脾胃学说已由由单一模式发展到了多元模式,注重各脏腑之间的联系,逐

3、渐日臻完善。近年来,中西医学的结合研究,又将会使脾胃学说得到新的发展。二、脾胃学说的内涵1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同属中焦,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二者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人体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所长,正如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所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4、由此可见,脾胃的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的盛衰,亦即“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2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以天地四时之气而言,春夏主升浮,万物由初萌而趋蔚茂,秋冬主沉降,万物由收敛而至潜藏。气机之升降有了春夏之气的正常升浮才有秋冬之气的正常沉降。长夏属土,土旺于四时,四时之中皆有土气,所以土在升降沉浮和万物生长收藏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脾胃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主升举,脾气升腾运动,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胃主通降,以下传水谷及糟粕。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正

5、如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平衡,共同维持着脏器位置的恒定不移。总之,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3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为滋养元气的本源,故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产生各种病变。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这是脾胃内伤学说的的基本观点。脾胃内伤可使人体升降浮沉的气化活动发生异常。李杲

6、谓“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由于升降的失常,便影响了正常的沉降,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故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便会产生种种疾病。脾胃内伤必然破坏脏腑之间的协调,同时脾胃虚弱则经络、四肢、九窍均失所养,总之内伤元气不足的发病情况颇为复杂,而脾胃虚弱,阳气不升是其根本。4脾阴学说及胃阴学说李东垣主要将脾胃合论,详于治脾而略

7、于治胃,强调脾阳,论述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证,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制益气升阳甘温治法。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统治胃,弊端甚多。后来医家逐渐提出了脾阴及胃阴学说。“脾阴论”最早可溯于《内经》,其《平人气象论》中有“脏真濡于脾”之说。后《伤寒论》其阳明病篇的脾约证,是由于脾阴亏损,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故仲景名之曰“脾约”。朱丹溪有“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则传输之官失职”的论述虽未见脾阴之名,但以含脾阴之意。临床表现医家多总结为脾虚之症加阴虚见证。用药有甘寒法养阴液、益阴血而

8、助脾运及芳香甘平之法,培中宫、资化源而复阴。前者宜于脾阴不足而阴亏显著者,后者宜于脾阴亏而脾气虚乏者。胃阴学说也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于叶桂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之后臻于完善。滋养胃阴古已有之,如《内经》“燥者濡之”,仲景创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了“胃润泽论”,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