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20552
大小:26.9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0
《浙江省12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默写专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默写专题杭州5.古诗文名句填空。(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礼记•虽有嘉肴》)(2)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5)“ 无可奈何花落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方言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 ”,方言中一些精妙的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重新活跃在人们交往的语言中。(请选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句子填写)【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
2、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解答】(1)教然后知困(2)万里赴戎机(注意“戎”的书写)(3)燕然未勒归无计(注意“勒”的书写)(4)蜡炬成灰泪始干(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燕”的书写)湖州2.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中国经典诗文,因为情怀,自带光芒。触摸经典,既为遇见,也为远方。青山绿水,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海日生残月 , 江春入旧年 ”,时序交替,匆匆不待。乡书归雁,轻染惆怅。北固山下,王湾把故
3、乡放的那么好:我有亲人,我就有故乡。锦官城外,映阶草碧,黄莺空鸣。“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自出南阳,忠贞不渝。念及一样的壮志未酬,杜甫不禁泪流满面:蜀相,一个摸得到的名词,理应保持不熄的庄严。驿外断桥,雨骤风狂,暮色太浓。无人眷顾,陆游却压上了自己的一生,给梅花一个流8芳百世的灵魂:“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我爱惜自己,我亭亭净植;我身处俗世,我不蔓不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借莲明志;我要我的心,和莲一样干净。【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词的背诵以及理解掌握程度,属于理解
4、性默写.【解答】第一二空,要注意关键信息是“时序交替,匆匆不待”,可知为“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写出时间季节的交替变化.第三四空注意抓住“自出南阳,忠贞不渝”,应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与三顾茅庐和诸葛亮忠心有关.第五六空注意根据“给梅花一个流芳百世的灵魂”,可知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最后两空注意抓住“周敦颐借莲明志”,应该是《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面爱莲花的干净不同流合污,实际上写自己.答案: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嘉兴
5、2.古诗文名句默写。经典诗文能增添生活的诗意。仲春时节,郊外踏青,看到青梅丝柳的美景,我们会联想起南唐诗人冯延巳的“ 青梅如豆柳如眉 , 日长蝴蝶飞 ”;重阳佳节,院中漫步,闻到菊花的幽幽清香,我们联想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经典诗文能赋予前行的力量。学习上碰到困难时,《论语》中孔子的语录“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给我们思考与启发;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会令我们重新振作。【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
6、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解答】答案:8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重点词:蝴蝶)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点词: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点词:罔、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词:凌)金华2.默写。(1)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2)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3)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4)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
7、风所破歌》)(5)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6)辛弃疾颇具武才,年轻时曾率一万义军返金投来,但南宋政府却不重用他。赋闲渐老的他以驰骋疆场,只能“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凝视长剑,梦回沙场,聊以抒发杀敌报国之志。(7)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在于我们的选择,“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在何时忧何时乐这一问题上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这是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