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98451
大小:83.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7-09
《雪天行车的注意事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雪天行车注意事项:热车和擦车 早上出门你发现爱车已经被雪大面积的覆盖,这时你最好别着急走,即便今天要迟到了你也必须把先头工作做好!我们的建议是你可以先热下车,主要是为了让机油更好的润滑以便让发动机进入最佳状态;其次让水温升高以保证一会车内可以更好的利用暖风系统。 热车的同时拿出擦车用具尽量把浮雪扫掉,如果你犯懒的话,车顶和发动机盖可以忽略掉,但前后车灯、车窗以及后视镜的位置一定要尽量弄干净!必要时,你需要在行车时打开行车灯和雾灯,切记不要让雪将光源挡住!同时你也要保证最佳的视线,这些是安全行车的前提。 雪天行车注意事项:起
2、步 对老司机来说,雪天起步和坡起一样都没什么难度,不过对于新丁来说,你最好多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1.自动挡车型 有些自动变速箱带雪地模式,这就方便多了,见着下雪你就按,绝对没错! 没有雪地模式的自动变速箱,如果你已经尝试过D挡起步还是不太好使,那就再试试用手动换到2挡起步,这时发动机的扭矩没有1挡那么大,对轮胎的抓地力比较有好处。 2.手动挡车型 挂1挡轻轻给油,如果感觉到轮胎开始打滑同时车身有前移动作,那么你可以立刻挂上2挡,这时不要顾虑因转速低让车身抖动的状态,只要你继续加油,平稳起步就会一气呵成。
3、 如果1挡下起步轮胎打滑而车见没动,那就立即停止加油动作并改为2挡起步,这对新手来说或许有些难度,不过你只要记住脚下别慌忙的给大油,可以尝试点着踩油门踏板,一旦感觉车辆有移动迹象即可稳给油走车。 建议雪天用2挡起步,保证有一定扭矩的输出的同时也可以减少轮胎滑动的几率。 再如果以上两点都试过了但还是只听声或只看车轮转没见车动换,那就赶紧叫人帮忙推一下吧…… 3.有ESP车型 大家都知道ESP的意义,即车身电子稳定程序。在干燥的路面上,它绝对是个好帮手甚至是救命稻草(车辆出现滑动时,如发生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ES
4、P系统会强制给外侧车轮制动力并减少对该轮的动力输出以保证车身姿态)。 然而在雪天行车时,尤其是在雪地很瓷实或虚厚的地方,轮胎的附着力其实很低,车辆驾驶很难避免轻微的滑动,具备有ESP功能的车型在此时会经常看到黄色的警示标出现在仪表盘内,这时你大可不必慌乱,说明咱这套程序非常努力。 有ESP就全都是好事么?也不见得,比如雪地中坡起……由于路面湿滑同时还带着角度,这样的起步方式应该说是最难的。在ESP的监督下,它会默默让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干预你的起步状态。 一旦检测到主动车轮滑动时,它会降低发动机扭矩,以避免失去牵引力,
5、但当扭矩不够时也会遭遇尴尬,我的同事就碰到了这个问题,在地库的出口坡地死活上不去……车内稳定系统提示频繁的闪,而发动机舱的声音也很大,但车就是爬不动,这时怎么办? 你可以试试关掉ESP,看看靠原始的驾驶方式能否爬上去,如果还不能?那就赶紧把轮胎前面的雪扫干净或是撒些盐化学吧…… 雪天行车注意事项:行车 1.跟车 在冰雪路上行驶,发生追尾事故的几率要比在干燥路面上大的多,毕竟是轮胎的抓地力要小不少,所以增大行车间距就非常有必要了! 一般来讲,行车间距最好要比平时大出3-4倍,跟车太近会很难控制住刹车的距离,一旦没
6、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出事故的几率会非常高,所以也请大家要切记并且心里默念:拉开车距慢慢开…… 2.刹车 雪天驾驶时,大脚刹车是很傻的行为,即使你的车有ABS系统,在路面足够湿滑时,它也不是保持正确刹车轨迹的唯一法宝。 正确的方法是“点刹”,说白了也就是轻踩轻抬,慢慢让车停住,没有ABS的车就更需要这种方式! 上述解释主要是车辆从动到停的方法,其实在行车时,安全降低速度更好的方式是降挡(俗话叫拿挡憋),其原理是利用发动机的牵引力来制动,无论是自动(有手动模式的变速器)还是手动变速箱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降挡的作用在初期和刹
7、车意义相同,但概念不同,虽说都是让车辆降低速度,但不用踩刹车就等于避免了轮胎打滑!没有打滑的可能,就等于安全驾驶之一。 为确保行驶安全,车速应控制在安全速度以内。尽量避免在冰雪路上超车,实在要超车时,一定要选择宽敞、冰雪较少的路段,不得强行超车,而且超过前车千万不要马上向回变线,而要尽量给被超车留出安全距离。驾车过弯要特别注意避开弯道内的积雪、结冰,冰雪路无法避开时,一定要提早减挡减速、缓慢通过。 车速降下来后,应采取转大弯、走缓弯的办法,不可急转方向,更不可在弯中制动或挂空挡。停车要尽量选没有冰雪的空地,拉紧手刹挂挡。最后要说
8、的是,需要在冰雪路面上停车时,最好选择朝阳、避风、平坦干燥处停放,不得紧靠建筑物、电线杆或其他车辆,以防侧滑时碰撞。若必须在坡道上停车,应挂挡、拉紧手刹。学一点修车小知识爱车养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