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88074
大小:1.57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7-09
《《茶馆》人物分析》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老舍(1899~1966)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剧本有《茶馆》《龙须沟》。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茶馆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卖
2、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剧情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
3、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如是说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
4、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
5、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茶馆》人物众生相三幕话剧人物王利发-- 男。最初与我们见面,他才二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 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唐铁嘴-男。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
6、。松二爷--男。三十来岁。胆小而爱说话。常四爷--男。三十来岁。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主顾。正直,体格好。李 三男。三十多岁。跑堂的。勤恳,心眼好。刘麻子男。三十来岁。说媒拉纤,心狠意毒。宋恩子-- 男。二十多岁。老式特务。吴祥子-- 男。二十多岁。宋恩子的同事。康顺子女。。康六的女儿。被卖给庞太监为妻。王淑芬-- 女。四十来岁。王利发掌柜的妻。巡 警-- 男。二十多岁。报 童-- 男。十六岁。康大力男。十二岁。庞太监买来的义子,后与康顺子相依为命。老 林-- 男。三十多岁。逃兵。老 陈-- 男。三十
7、岁。逃兵。老林的把弟崔久峰-- 男。四十多岁。作过国会议员,后来修道,住在裕泰附设的公寓里。军 官-- 男。三十岁。茶客若干人,都是男的。茶房一两个,都是男的。难民数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兵三、五人,都是男的。公寓住客数人,都是男的。压大令的兵七人,都是男的。1李三的抱怨2军警的敲诈。3超级骗子唐铁嘴租房。4“铁杆庄稼”常四爷送菜,松二爷贺喜。。5特务的敲诈。6刘麻子的生意。(大兵买妻)7康顺子求工。8崔九峰的绝望。9特务抓逃兵.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
8、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