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

ID:39623411

大小:1.06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07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_第1页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_第2页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_第3页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_第4页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古村落空间转型研究——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高元吴左宾【摘要】三原县柏社村是我国现存地坑窑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为完好,且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古村落,凝聚了中国古代村镇人居的环境智慧。柏社村地坑窑洞群蕴含丰厚历史信息和完整的人居环境发展序列。柏社古村落独特环境风貌与传统生土建筑形式的整体保护,对于保护与传承人类重要的人居文化基因,丰富我国乃至世界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保护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理论学术研究意义。由于客观的发展需求和主观的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现在古村落处于消极保护状态。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积淀,使得

2、地坑窑价值得到认同,知名度得以提升。资源特质内源式推动、政策市场机遇性诱发以及“三农”问题式逼迫等内外驱动力都迫使柏社古村落空间进行转型。基于“保护”与“发展”双向视角下,探讨三原县柏社古村落空间转型之路。以保护为前提,发展并重,重新梳理古村落空间发展结构,对受“保护”和应“发展”的空间分别提出相应策略,并从管制和实施两个方面提出规划操作建议。古村落转型具有多重转型属性,但不意味着面面俱到,不是经济、社会、空间、文化都要转型,空间转型是核心,其源动力是经济转型,规划应“因时而异”、“因地制宜”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与策略。【关键词

3、】地坑窑;柏社;保护与发展;古村落转型三原县柏社村历史地位突出,文化积淀深厚;村内地坑窑数量大、保存完好、具有研究价值;蕴含生态营建技术,是活化的生态博物馆。随着价值的社会认同,柏社古村落迎来了转型发展时期。由于地坑窑整体生态环境、地下建筑破坏不可复建;古村落缺乏产业支撑,文化保护处于消极状态;加之广泛实行的土地复垦政策,已使得下沉式窑院这种蕴含古老人居文化基因的居住空间面临彻底消弭的尴尬境地,因此古村落亟需转型。针对柏社村这一仅存的仍基本保持完整格局且规模数量最大的以下沉式窑院为主要居住方式的古村落,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整理

4、其蕴含的深刻人居文化基因,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保护与发展的双向视角,探讨古村落的抢救、保护、发展、村落文化传承,寻求空间转型之路。通过注入活力因子带动经济发展,从“二维”到“三维”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人居智慧,探寻柏社*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村镇人居环境典型案例及政策建议研究--以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为例”成果村的双向转型空间之路与管制实施举措,最终为特质性古村落转型提出建议。1.古村落的转型困境1.1保护问题——价值特色显著,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据2010年调查柏社行政村内保留窑洞共约780院,其中残破仅5%,正常居住

5、占25%,闲置保留基本形制完整而无损伤的窑洞占70%。核心区域保存完好的地坑窑仅134院,经常有人居住的地坑窑25院,废弃的地坑窑66院,共计225院。其一、显隐整体空间意境的保护。柏社村地面上树木茂盛,窑院“涵于地下,隐于林中”,呈现出“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屋,闻声不见人”的神奇魅力。这中空间意境包括楸树林整体生态的显性格局和窑院群的隐性格局(图1)。由于地坑窑的废弃和自身建筑构造特征,整体格局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其二、单体生态建筑的保护。传统地坑窑居由于在通风、排水、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局限性,村民很少利用,外加现代生态技术的

6、缺失,单体窑院处于自生自灭的保护状态(图2)。其三、目前处于消极保护状态,缺乏活化的、积极地保护方式。村民的思想意识落后,保护方法有别于地面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古村落的保护难度很大。保护最终目的是要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活的文化肌体。目前七成人搬到了地面上,只是物质空间的保留,留下了窑院的空架子,这样既不利于地坑窑的保护,也没有发挥出古村落的价值。图1村落楸树林图2窑院内部种植1.2发展问题——方向迷离,迫切转型其一、古村落经济落后以农业为主,转型缺乏产业支撑,文化资源未发挥经济价值。柏社村旅游资源整体依托不足,多与咸阳、西安等人文

7、旅游资源类似,属古遗址、帝王陵墓类等,明显不具竞争优势,目前三原县旅游发展尚不成熟,也缺乏给与柏社的足够支撑。导致目前古村落偏向于保护,发展欠缺,物质形态虽得以保存,但主体群落的生存却往往因此而陷入危机。其二、社会问题突出,农村地区日渐衰败、废弃,以及人群整体迁移,对乡村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度迷失,乡村文化与价值被湮没在城市的洪流中。村民们外出务工造成古村落“空巢现象”,加速了其颓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成为热议话题。地坑窑被视作贫穷的代名词,空间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代生活方式,村民纷纷从地坑窑走向了地面平房、楼房。近年来,柏

8、社村吸引了一定范围内的游客前来观赏,面对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古村落内村民与政府及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其三、政策问题,不在历史文化名村范畴内,政策和资金上关注较少,缺乏经济扶持保护古村落。与普通村落相比,碍于保护丰富的历史资源,新农村建设也难以开展。处于这样尴尬的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