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10535
大小:41.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7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语文 5 荆轲刺秦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这些细节在表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分析人物形象。 3、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教学重点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析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2、 ——咸阳荆轲墓联 读了此联,我们仿佛看见“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场面,耳边仿佛回荡着当年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这堂课我们再次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倾听历史的回声。二、回顾情节脉络: 面对强秦,烛之武选择了“退”,荆轲选择了“刺”。全文围绕“刺”写了什么内容? 开端——行刺的原因 (强秦压境 除燕之耻) 发展——行刺的准备 (求信物 寻匕首 配助手) 高潮——行刺的过程 (厚遗蒙嘉 顾笑舞阳 廷刺秦王)3 结局——行刺的结果 (荆轲被斩) 在这波澜起伏的情节中,震撼人心的场面有哪些?
3、 求取信物,於期自刎 易水诀别,慷慨悲歌 图穷匕见,廷刺秦王三、品评细节,感悟人物:(一)求取信物,於期自刎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从中可以看出荆轲与樊於期是怎样的人?通过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二)易水诀别,慷慨悲歌 1、学生集体朗读此段。 2、思考讨论:易水边上的诀别萦回于心,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什么?表现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三)图穷匕见,廷刺秦王 1、学生自读课文。
4、 2、思考讨论:在廷刺秦王的情节中,作者如何表现这一险象环生的戏剧性场面的?从中又可以看出荆轲怎样的性格? ⑴斗争双方的动作,展示了生死搏斗的场面。 ⑵语言、神态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人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⑶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了气氛,衬托了荆轲英雄本色。 小结:荆轲的形象在这三个场合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义,表现出虑事周密的个性;“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我们的面前。咸阳宫中,“依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应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四、合作探究: 思
5、考讨论: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成为千古遗憾? 教师明确:⑴剑术不精湛。“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而秦王毫无防备,手无寸铁,赤手空拳搏斗。竟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时机。匕首也是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却“不中,中柱”,实在是剑术太烂了。3 ⑵丹优柔寡断。太子丹和荆轲在求取信物上,两人意见不合。而后对荆轲的怀疑不信任都使这次行动出现了很多纰漏。 ⑶助手不得力。秦舞阳的胆怯,缺少与荆轲的默契配合。 ⑷意气用事。太子丹的怀疑与不理解使荆轲一时间忘了“国之大事”不能意气用事。明知往而不返,却坚决地说“请辞绝
6、”。人的性情有时候就这么复杂。缺少理智与冷静的出行,似乎都在预示着此行的结局必将以悲剧来收场。 ⑸思想的局限。秦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是顺因历史潮流的。太子丹与荆轲不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道理的。本身行刺就是失策之举,一个人之力难以组织历史的演变。这是古人思想上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荆轲刺秦的第二年公元前226年,王贲在易水边打败燕国,燕王和丹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燕王被俘,燕国灭亡。“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 告诫后人的经验教训:做任何事首先要准备充分;作为领导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提高自身的能力,不能感情
7、用事,顺应历史的趋势。五、课堂总结: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虽然刺秦以失败而终,但荆轲勇敢刚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动。六、课后作业: 1、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2、以“我看荆轲”为题,写一段400字的小文。七、板书设计: 人物 方法 形象 荆轲 语言、动作、神态 智、勇、义 於期 语言、动作、神态 勇、义 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