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08434
大小:2.63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07
《江西省南康中学、于都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省南康中学、于都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不久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发表声明,称自己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此事引发一片叫好声。人们为裘先生叫好,既表达了对裘老先生自我批评精神的敬佩,也透露出对健康学术批评生态的渴盼。严于律己,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是裘先生一贯的治学态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很多次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拿《裘锡圭学术文
2、集》来说,在此书出版前,裘先生不仅请同事、学生为自己挑错,而且通过互联网向网友征求意见。该书对旧作中的错误的修订随处可见,而且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不少地方甚至措辞严厉。比如,1977年发表的《在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认为“当时对殷墟青铜器时代的看法是错误的,强不知以为知,很不应该”。这次,他在自己供职的学术机构的官网发表学术论文时,加了几句话,向读者说明此前撰写的那篇论文存在错误,希望通过这篇新作“稍赎前愆”。这称不上大张旗鼓地发布声明,只是有心的媒体把相关内容“发掘”出来,才引起
3、众人的关注。 良性的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世人皆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学者虽然推崇裘先生的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但也只是“心向往之”,真正能够效法实践的又有几人?在各种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作者大多会客气地写上一句“敬请批评指正”,事实上却难有“闻过则喜”的大度,特别是对公开的批评心存芥蒂,更别说自我批评了。究其原因,很多学者发表学术成果,不仅是为了交流学问,也是为评职称、评项目、评奖项等诸多学术之外的现实考虑。公开的批评,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达成这些目的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
4、下,即使是正常的学术批评,往往也会被怀疑别有用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批评”,成了“学术共同体”的一种默契。不过,这样的一团和气,让学术界少了几分生气。 除了“不批评”,借学术批评之名行排挤打击之实的“乱批评”也不罕见。而你要挑我的错,我就挖你的“黑历史”,你来我往,相互攻讦,有时甚至拉帮结伙,将其上升为不同师承、不同学术团体间的“集体作战”。这种变了味儿的学术批评,难免让学界乌烟瘴气。梁启超曾如此概括清代的“朴学”:“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16辩
5、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这样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是学界共同向往的“桃花源”。我们希望“桃花源”从理想成为现实,希望学者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少一点“为批评而批评”的戾气,我们更希望社会环境给批评者足够的空间,对被批评者有全面准确的判断,让学术回归学术,而不能让正常的学术批评堵死被批评者的学术之路。在这样的“桃花源”里,像裘先生这样的人应该更多一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分)()A.裘锡圭教授在《裘锡圭学术文集》出版前后曾多次请同事、学生挑错,并进行多次修订。B.裘锡圭教授勇于自我批评,这是令人敬佩的,但现代学术界缺乏健康的学术批评生态。C.不少学术著作的前言或后记中都有“敬请批评指正”等文字,但真正能接受批评的人很少。D.无论是“不批评”,还是“乱批评”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多一些“为学问而学问”的纯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具体的事例,证明裘锡圭教授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B.文章从裘锡圭教授
7、敢于自我批评推广到所有学者,进行正反对比,指出学术界存在的问题。C.文章第三段介绍当前学术批评情况,正面证明了良性的学术批评能推动学术进步的观点。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梁启超关于清代“朴学”的阐述,并且对学术界的学者提出了希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批评者不敢对学术论文进行批评,或趁机排挤打击他人,将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B.批评别人可以,但如果被别人批评可就难以接受了,学者需要在个人涵养上多下功夫。C.批评者不盛气凌人,不影射讥笑,被批评者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是
8、学术界向往的“桃花源”。D.当学问附加上名誉和利益时,往往会被怀疑别有用心,因此学问不能与名誉和利益挂钩。(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旅伴李国文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光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荡荡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