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86806
大小:218.3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7-06
《《柳江中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柳江中学吕宇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一、课堂教学思想引导作用→循循善诱立体地位→独立思考硬权威软权威转化独尊力主宰力独占课堂师道尊严亲和力爱满天下情感性引导力循循善诱启发性促进性反馈性教师学生情感性启发性反馈性促进性能动性独立性基础性创造性以情激情以诱达思促进创新反馈达标“诱·思”课堂教学思想论第一条教学规律: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第二条教学规律: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第三条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第四条教学规律: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
2、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二、课堂教学规律1、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式。2、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然而,授人以渔,不若在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人会渔。三、课堂教学观念3、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认知的执行、操作过程学习情意的动力、激励过程学习目标的控制、调整过程学习行为的参与、交往过程4、设计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时,首先是有模式,同时又不唯模式。有模式的具体含义是指:当我们设计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其认知过程一定要遵循“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的因果层次性。
3、例如:历史教学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以史为镜心理上(观察)(思维)(迁移)行为上(探索)(研究)(运用)不唯模式的具体含义主要是指: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全身活动,心灵体验”。其中应特别重视基本体验形式的灵活运用性,准确地转换七个“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另外,也不可忽视三个层次要素的交叉重叠性,避免认知过程的僵化。达标过程、情意过程和行为过程三个子机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它们种自均由一个基本要素组成,分别是:“情境----情意”要素,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创设
4、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决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生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动力基础。(1)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2)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教学情意场”,如西南联大,衡水中学(所有教职工的亲和力、引导力以及学生的受感染力)。(3)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的教学情意场”(所有科任老师的亲和力、引导力以及
5、学生的受感染力)。(4)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和学生一起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意场,从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优秀教师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①品质方面:热情、期望、可信任感(亲其师,信其道,一句话出自两个人之口,有不同效果)。②专业方面:对本专业有较高的造诣。③技能方面:教学策略先进、有效(能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恰似无形却有情,她是一种气氛、一种风气、一种能够用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情境氛围。④情境是“情(兴趣、情感、意志等)”与“境(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社会形象等)”的有机融合。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由师生共同参与而完成的。一
6、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把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情意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⑤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反馈-
7、---同化”要素,要求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及时获得多向反馈评价信息,及时地调控矫正各自的学习行为,端正学习过程的航向,从而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适时地通过充实(同化)和修正(顺应),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学习效果的最佳境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目标认知水平(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的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1)学对教的反馈即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向教师提供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