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规划设计浅谈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

ID:39584736

大小:2.38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06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_第1页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_第2页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_第3页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_第4页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陵园规划设计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陵园规划设计浅谈陵园规划设计浅谈 一[内容摘要]  陵园,这个被人们喻为人生后花园的场所正在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向着园林化、艺术化、立体化、个性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本文就陵园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结合“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这一设计理论,从规划目的、设计原则、经济分析、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阐述对现代陵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二[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陵园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三[正文]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也就为园林绿化大发展提供了良

2、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分支——陵园规划设计,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陵园规划设计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结合时代特征,除了些风水学说之外,人文纪念园、公园化等设计理念被融入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

3、不封不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13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但是,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路旁、沟边散乱地扩展是不可取的,严重损害卫生、观瞻和节约用地原则。在全国提倡火葬的情况下,墓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着。“阴宅”挤压““阳宅”空间,也不利于

4、阴阳平衡。集中的有序的城市公共墓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用地。人类敬祖宗悼亲人的精神情操,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但是现行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杂志缺乏城市公墓内容,在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甚至没有陵园用地项目。 因此,陵园的规划与设计也就显示出了其迫切性。笔者曾有幸参与过几个陵园的规划设计,并且参观学习过几个规模和设计手法都达到一定深度的的陵园,本文就以温州翠微山陵园改建工程为例,浅谈一下陵园规划设计。 概况(翠微山陵园):  翠微山烈士墓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1192平方米

5、,现已安葬185为烈士。由于建设年代久、墓区规模小、悼念广场狭窄等原因,烈士墓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据此,翠微山烈士陵园的改扩建工程,将集“烈士墓、纪念馆和纪念碑”于一体,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上规模、上档次。13陵园规划设计浅谈根据方案构思建议,陵园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总预算投资为1.6亿多远;计划建设可容纳2000人至3000人的悼念广场、一座宏伟庄严的纪念碑、400座烈士墓,还将兴建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纪念馆,在馆内设序厅、机动厅、多功能厅和五

6、个分类展厅,并建设集散广场、烈士英名录长廊、革命浮雕和小纪念碑等。项目背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温州市国民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今日,温州已经成为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13陵园规划设计浅谈翠微山位于温州中心区的北面,背靠瓯江,南部山脚有大片市场,学校和住宅。翠微山烈士纪念碑位于翠微山南面山顶上,是以纪念碑为主景,另设烈士陵园的纪念陵园。目前陵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道路系统不完善,陵园内人工建筑繁杂,陵园出入口不明显,人流集散不方便叶没有停车场所,

7、广场面积狭小,不利开展悼念及教育活动,管理服务设施缺乏等等。翠微山烈士陵园占地小,档次低,与当今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明显的不协调。建设好烈士陵园正是可以告慰烈士英灵,缅怀先烈一直,弘扬先烈丰功伟绩,增强后人的历史感和革命荣誉的最好途径。同时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追求正确的理想和信仰,都存在着重要的意义。现状分析:优势:1、植被丰茂,生态功能平稳优质,环境优美,无污染源。2、山体面积较大,规划范围达到一定的规模。3、背靠瓯江,与江滨路、江心屿形成景观视线对望。4、交通便捷,南部有市场、下学校及住

8、宅。劣势:1、景观特征明显,但丰度不足。2、植被单一,林相单调,秋色叶树种较少。3、有一定的水电设施基础,但远远不能满足功能需求。4、人工建筑多且杂,与整体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翠微山以山色“苍翠幽微”而得名。旧有摩崖“翠微”两字,现已湮没。入境山门有清光绪年间举人徐清来楷书“既受帝帙,亦聚群英”集句一联,字体淳朴,笔力遒劲。翠微山早年为儒、释、道二教活动场所,有卫星楼、观音筹、文昌阁、天后宫等名胜古迹。规划依据:13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