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

ID:39558383

大小:30.9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06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_第1页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_第2页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_第3页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_第4页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春江花月夜听后感-艺术论文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吴能和等人定为约660——约720年,(见《唐宋诗词探胜》),扬州人。中宗神龙时,与贺知章、包融等人以文词著名。开元初,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其生平事迹具体不可考。所作诗篇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二首。《春江花月夜》是其中之一。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首诗是初唐七言歌行的杰作。比起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诗来,它在艺术上的成功,可以说达到了这一时期同类诗中的最高水平。

2、据说在日本,我国古典诗歌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要数白居易的《长恨歌》和这首《春江花月夜》。可足见它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诗都是清词丽句,逸韵深情,然而细加比较,《长恨歌》的感人,和它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有关,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而该诗则完全是细致而深情的感情描绘。作者虽然是写的相思离别之情,然而它的深刻之处在于:把相思离别之情和封建文人沉沦失意之感及人生短暂的苦闷交织在一起,并且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以唱叹出之;而在写法上,作者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整首诗的感情

3、就象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遂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让人玩味。这种写法,在宫体诗中是没有的。所以闻一多先生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给予了极高的赞扬,他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

4、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诗之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就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第一韵(首四句)诗人入手擒题,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而宁静的画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泛指长江中下游宽阔的江面。唐诗多有这用法,如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孟浩然的《

5、早寒江上有怀》的“平海夕漫漫”,都是这个意思。江海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雄伟。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共潮生”,不用“升”而用“生”,见出作者下字之妙,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之景,较平淡。而“生”字,渗入了诗人主观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象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一字之差,见出境界之异。“滟滟”,水波溢满貌。这是长江中下游宽阔的江景:春潮滚滚,明月共潮而生,流光所照,千里万里。滚滚春江处处都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弯弯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

6、的雪。这美景不禁触动了诗人情思,不禁发出了“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感慨,为下面的写景、抒情开拓了广阔的境界。可说是下文的伏笔。春、江、月三字这四句被点了出来。第二韵(“江流宛转绕芳甸——汀上白沙看不见”),以月为凝聚点,对春江花月夜的景象进行了特写:江水曲折地绕着香花嫩草的江畔芳甸,皎洁的月光照在这座花的林子上面,看上去就象缀满了一颗颗的雪珠。江面、江畔、上天下地,隐隐约约,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天空,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霜。远处的沙滩,只有一片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有沙砾的影子!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是一个被

7、净化了的皑皑无际的世界。月影波光,荡漾千里,它把人们带进美好宁静的境界里,引人深思,发人遐想。“隔千里兮共明月”,离别相思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禁油然而生。这四句以月为凝聚点,极力写月,写出铺天漫地的光亮,也带出花甸、花林。句句是写景,又句句是抒情。同时,这美丽的境界,很自然引起下一段对人生哲理的深邃的思考。以上八句,写法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第三韵(“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月何年初照人?”):写诗人对宇宙的思考: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

8、亮。唉!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是谁在江边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呢?之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屈子《天问》以来,多少人对它进行了探讨。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在张之前有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张之后,有李白、苏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