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

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

ID:39555530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6

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_第1页
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_第2页
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_第3页
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_第4页
资源描述:

《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的再认识段建奎认真解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就不难发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改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真正的功夫就在于备课。但是,备课却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轻视和误解。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同事的调查分析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实际上,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就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

2、之应用而生。“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惯用做法。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不得不应付的差事。通过种种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第一,备课就是写教案;第二,备课是要去完成任务。备课的动力来源于外界的压力,而不是自我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我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对备课有以下的再认识:第一,备课不是写教案。谈到备课,不得不谈谈备课和教案之间的关系。首先,教案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不论教案的“祥”、“简”,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目前我们谈备课时,表面上似乎关注的是备课

3、,而下意识里却在谈教案,并且在工作考查中,也是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那么这种把教案和备课等同的现象体现了什么了?一方面,备课管理的形式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只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教案评价和管理备课,而不重视真正含义上的备课。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一定的备课意识,把备课视为外在的强加要求,只拿教案来应付了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握这种关系,不能为写教案而写教案,其结果是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把握备课的重要意义。第二、备课不是熟悉教材内容,不是把教材变成讲演稿。从我们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主流情况来看,备课基本是“备”书——挖掘吃透教材,编教材内容为讲演内容。备课当然

4、不能不备教材,但这只是长路中的第一步。在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学不仅仅是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第三、备课不是教师自我讲授的安排。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种神奇的现象,“刚说完最后一句话”或“刚写完最后一个字”就下课铃响了,应当说,我们确实很好地掌握了课程进度、时间安排,似乎臻于完美,把预期的设想,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又细想,任务完成和达成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达成目标。备课是为了课堂教学而“备”,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只为了传递文化知识。按现在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趋势的要

5、求,教学首先要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个性体现了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学要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交流,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活动的产物,而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从以上最基本的两点来看,个体不仅仅有认知需求,而且有交流和进行创造的需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教师自我讲授的安排。第四、备课是一种设计。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学设计

6、就是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这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思考,每一节课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我们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第五、备课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也是知识的内化于活化,是对学生的研究和关注,更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现在新课程很明显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那么,传统意

7、义上的“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需要我们不断把知识内化和活化,要时刻对学生进行研究和关注,需要我们不断的再学习,再充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备课是每一位老师必须面对的工作。作为我们教师,都得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