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52330
大小:3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6
《关于扩大城乡就业的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扩大城乡就业的调研报告●三明市政协调研组关于扩大城乡就业的调研报告●三明市政协调研组关于扩大城乡就业的调研报告●三明市政协调研组关于扩大城乡就业的调研报告●三明市政协调研组 根据市委2008年重点调研课题安排,4月中下旬,市政协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关于扩大城乡就业,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听取市委农办、市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后,分四个小组深入到12个县(市、区)进行调研。各调研小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我市扩大城乡就业,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方面的情况。调
2、研结束后,课题组八易其稿,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扩大城乡就业、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等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2007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比省下达的控制目标低0.6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60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651人,劳务派遣就业人数4748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46842人,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城乡低保制度
3、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市85050名(其中享受城市低保救助21282人,农村低保救助63768人)城乡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对象7525人,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1、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我市被列为“全国百个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重点联系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已经建立13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市13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1739个行政村配备了1868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形成了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网络和信息服务网
4、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得到优化。 2、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不断健全。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劳动就业中心、农民工培训中心、“阳光工程”等各种平台,采取定点、定向、订单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广泛开展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2007年,全市共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28038人,劳动预备制培训9643人,劳务输出培训7649人,再就业培训14462人。 3、促进城乡就业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制定下发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5、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加大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督查力度。同时,广泛开展各类就业援助行动。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200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消除“零就业家庭”,并始终保持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农村“一户一就业”援助工作全面推进。2007年,全市共援助农村“一户一就业”11293户14531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税费减免、免费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把《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范围扩大到厂办集体企业和县(市、区)以上集体企业,共发《再就业优惠证》55
6、70本;全面开展了小额贷款工作,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1262.9万元,扶持下岗失业人员504人自主创业,带动了800多人就业,全市共发放“就业保障卡”9000多张。 4、城乡低保工作全力推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城乡低保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全面展开,低保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一是管理机制逐渐规范。各县在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发放的办理程序,工作中坚持低保政策公开、申请低保程序公开、保障对象公开和补助标准公开,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二是约束机制不断完善。严格依照
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以及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三级审核、审批和两榜公示的程序,坚持定期入户、逢进必查、公开公示等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对象按程序纳入低保,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按程序退出低保,杜绝“只进不出”的现象,努力做到“对象有进有出,补差有升有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扩大城乡就业和城乡低保工作取得积极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1、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2007年我市常住人口262万人,15—64周岁劳
8、动年龄人口186.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1.2%,劳动力资源丰富。全社会从业人员133.1万人,从业人员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50.8%。未来几年全市劳动力供给将以每年新增近2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断加大,形成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和低素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