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547788
大小:37.3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7-06
《《赤壁赋》教学反思+高一语文下册《师说》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赋》教学反思+高一语文下册《师说》教案《赤壁赋》教学反思《赤壁赋》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表现的观点,透显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感悟等各方面内容,均可做古代散文鉴赏的经典规范之用。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古人伟大的情操、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因此教授此文前我做了精心准备,教后,觉得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1、导语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火烧赤壁”的故事引出课文。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
2、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把曹军烧的溃不成军。由此引出赤壁,引出苏轼游赤壁写下《赤壁赋》。由于学生对“火烧赤壁”比较熟悉,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兴趣。顺利地导入了课文。 2、学生在诵读,学习注解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理解赏析。在把握结构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第一段。我出示了第一段的结构思路板书。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件:游初游景物(环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人物活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景物(环境):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人物活动: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人物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个板书有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记忆。3、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归纳不错。以第二段为例: (1)“一世之雄”和“吾与子”的对比客人首先由诗句引出曹操,又由山川景物引出曹操被周郎围困的赤壁然后联想到曹操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盖世奇功,接着笔锋一转陡然发问:这样的英雄人物现在在哪里呢?言外之意是这样的盖世英雄也不能不随历史洪流被浪花淘尽。那么我和你不过是渔民、樵夫,以鱼
4、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小船举酒相劝,把短暂的一生寄托在天地之间,我们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又怎么能与英雄人物相比呢?在这里客人从名声、功业、地位、友人等方面把“一世之雄”和“吾与子”进行对比,说明英雄光艳照人,伟大无比,最终也是不知在什么地方,而我们这些人渺小的不能再渺小,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不更是如此吗?因此客人深感悲哀。(2)“吾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的对比 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而长江确实是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一短一长,一哀一羡的对比,表明了客人的悲伤之情。(3)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对比 客人曾想和神一起遨游太空,
5、象明月一样永世长存,这是他的美好理想,但是现实却是“知不可乎骤得”,即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你多次实现这些愿望。即使理想再美好也是肥皂泡而已,所以他悲伤。通过三组对比,客人艺术地回答了“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原因,把人生的短促无常,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观情绪十分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学生掌握。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高一语文下册《师
6、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实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练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练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向世俗流弊挑衅的精神和勇气。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师说翻译。培养谦虚好学的风俗。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练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变成了高中文言文练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练习,教师
7、旨在主动引导,帮助学生变成主动探究的练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四、教学难点:1、品位发言运用上的特点。2、把握师道的内涵。事实上师说学案。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六、教具打定: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注音:愚( ) 句读( ) 谀( ) 经传( ) 郯( ) 苌( )聃( ) 蟠( ) 巫(
8、 )(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2)虚词①之:古之学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