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95194
大小:8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4
《干熄焦技术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干熄焦技术介绍1技术简介干熄焦(CDQ)是替代传统湿熄焦一项新技术。干熄焦采用惰性气体冷却炽热焦炭,并回收余热产生蒸汽的节能技术。该技术可节约用水、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能够回收大量红焦显热并产生中高压蒸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提高焦炭质量、扩大炼焦煤适应性、降低炼铁工序能耗,最终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2主要功能回收利用红焦显热提高焦炭质量产生蒸汽用于发电及其它用途3技术价值3.1节能和经济效益明显●焦炭显热回收在焦炉的热平衡中被红焦带走的热量相当于焦炉加热所需热量的37%。湿熄焦无法回收焦炭显热,干熄焦可回收红焦热量的80%,每熄1吨红焦可
2、回收0.55t蒸汽,发电130kwh。●水的消耗湿熄焦吨焦耗水0.45吨,干熄焦熄焦过程中不耗水。●高炉生产率才用干熄焦的焦炭,炼铁高炉的焦比降低2%~3%,高炉生产能力提高1%。63.2环境效益明显湿熄焦会对环境产生大量的污染:一是红焦在熄焦塔内用水喷洒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汽,并夹带大量粉焦散发,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酚、氰化合物和硫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严重腐蚀周围设备并污染大气。干熄焦采用惰性循环气体在密闭的干熄炉内对红焦进行冷却,基本没有大量气体和液体外泻,可以免除酚、氰化合物和硫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对周围设备的腐蚀和对大气的污染。通过对焦粉的收集和
3、处理,最后以高净化烟气排入大气(粉尘质量浓度低于50mg/m3)。3.3可提高焦炭质量干熄焦后焦炭机械强度、耐磨性、反应后强度均有明显提高,反应性降低。采用干熄焦,焦炭块度的均匀性提高,这对于高炉也是有利的。干熄焦比湿熄焦焦炭M40提高3~8%,M10降低0.3~0.8%,反应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干熄焦与湿熄焦焦炭质量对比质量指标米库姆转鼓平均块度/mm筛分组成(mm)/%反应性(1050℃)/mg.(g.s)-1真密度/g.cm-3水分/%M40M10>8080~6060~4040~25<25湿熄焦73.67.653.411.83641.18
4、.72.40.6291.8976~11干熄焦79.37.352.88.534.944.89.52.30.5411.908<13.4扩大炼焦煤源6在保持焦炭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干熄焦可在配煤中多用15%的弱粘结性煤,有利于保护资源和降低焦炭成本。4主要原理干熄焦是相对湿熄焦而言的,是指采用惰性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一种熄焦方法。其中惰性气体在封闭的系统内循环使用。工艺流程:焦炭流程:焦炉中的红焦炭→焦罐→提升机→装焦装置→干熄炉→排焦装置→冷焦运输装置→用户循环气体冷却流程:干熄炉冷却室→一次除尘器→干熄焦锅炉→二次除尘器→循环风机→副省煤器→干
5、熄炉冷却室蒸汽用途:6外供或至汽轮发电机产生电力干熄焦装置图片:5经济技术指标以140t/h干熄焦装置(带发电)为例,项目投资约16000万元。6年节约标煤约4.1万吨,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12~19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58~196吨。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数值产出除尘焦粉万t/a2.1电104kWh15773消耗焦粉烧损104t1.4生产水给水量m3/h200生活用水m3/h1除盐水m3/h7电104kWh2120蒸汽t/h7氮气m3/h173压缩空气m3/min126政策背景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
6、将干熄焦列入重点推广节能改造项目,因此,在我国采用干法熄焦技术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6工信部最新编制的《钢铁企业和焦化企业干熄焦技术推广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将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及一些独立焦化企业推广干熄焦技术。2010~2013年,计划投资124亿元建设干熄焦装置75套(含在建),处理焦炭能力7947万吨。预期大中型钢铁企业干熄焦率达90%以上,焦化行业干熄焦率40%以上,最终形成节能318万吨标准煤的能力。2008年新修订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中规定钢铁企业新建焦炉要同步配套建设干熄焦装置并配套建设相应除尘装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7、》(2007年)鼓励类目录中有干法熄焦技术应用。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4月颁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指出: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中规定焦炉必须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并匹配收尘装置。2001~2006年干熄焦项目引入国债贴息项目中,2007年以来干熄焦项目进入国家财政补贴项目中。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