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84914
大小:96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7-04
《李商隐《夜雨寄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节奏首页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
2、《无题》、《夜雨寄北》等。作者简介及题解夜雨寄北李商隐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夜雨寄北(七言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
3、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这两句:想象。表达了对未来与友人或妻子团聚的欢乐的憧憬和向往。“君问”即妻子问;“未有期”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方,超越时空,一问一答,足见夫妻感情是多么真挚。“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句是寄给妻子的信息,而不是像前句那样的遥相问答。虽无问答,但彼此的憧憬,已在不言之中。故引出下句。《夜雨寄北》
4、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夜雨寄北》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
5、,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何当”,表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可想而知。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
6、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