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ID:39473922

大小:2.05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7-04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_第1页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_第2页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_第3页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_第4页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进化顺序: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2.后生动物(Metazoa):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是和原生动物相对而言。3.中生动物(Mesozoa):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动物类群。这类动物体小,全部寄生,结构简单,呈蠕虫状,已知约50种。第一节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1)菱形虫纲(Rhombozoa):20-40个细胞,同种数目固定。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如双胚虫(dicyemida),异胚虫(heterocyemida)。(2)直泳虫纲(Orthonecta):雌大,雄小,寄生在无脊椎动物体内,如直泳虫(ortho

2、nectid)。由于全部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分类地位尚有争议。双胚虫直泳虫第二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生物学(palaeozoology):太古代有大量的有孔虫,晚近的地层动物化石种类多且复杂。(二)形态学(animalmorphology):鞭毛纲中有些群体鞭毛虫,如团藻,其形态与多细胞动物相似,可能为中间类型。(三)胚胎学(animalembryology):受精卵,经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生物发生律认为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biogeneticlaw),又称重演律(recapitulation

3、law)。是赫克尔根据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第三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是相同的。(一)受精与受精卵:1、雌体产生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egg)。依卵黄多少,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多黄卵。卵黄多的一端为植物极(vegetalpole),另一端称为动物极(animalpole)。2、雄性生殖细胞为精子,精子个体小,能活动。受精卵: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这个过程就是受精(fertilization)。(二)卵裂(cleavage)受精卵进行分裂称为卵裂,这些细胞叫分裂球。包括:1、完全卵裂(totalcl

4、eavage):整个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包括:(1)等裂(equalcleavage):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2)不等裂(unequalcleavage):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海绵动物,蛙类。2、不完全卵裂(partialcleavage):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又分:(1)盘裂(discalcleavage):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为表面卵裂。如:乌贼,鸡卵。(2)表面卵裂(peripheralcleavage):分裂区只限于卵的表面,为表面

5、卵裂。如昆虫。(三)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卵裂的进行使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即为囊胚(blastula)。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blastocoel)。囊胚壁细胞层称为囊胚层(blastoderm)。形成的方式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内转。1、内陷(invagination):植物极细胞内陷形成外面的外胚层(ectoderm)细胞层和内层为内胚层(endoderm)。内胚层包围的腔为原肠腔(gastrocoel)。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blastopore)。此为多数种类。2、内移(ingression):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

6、形成内胚层。没有胚孔,以后形成胚层。(四)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3、外包(epiboly):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分裂慢,植物极细胞被包,为内胚层。4、分层(delamination):细胞向切线方向分裂,靠囊胚腔的细胞为内胚层,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5、内转(involution):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下面的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多细胞动物内外胚层之间的胚层为中胚层(mesoderm)。其间的腔为真体腔。形成方式包括:1、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中胚层细胞。最后在中胚

7、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的,因此该体腔又称裂体腔(schizocoel)。形成方式又称裂体腔法(schizocoelous)。见于原口动物、高等脊索动物。2、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产生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展成中胚层,其内腔即为体腔。由于体腔囊来源于原肠内胚层故又称肠体腔(enterocoel)。形成方式称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method)。见于后口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高等脊索动物由裂体腔法形成体腔。但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