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59992
大小:434.50 KB
页数:81页
时间:2019-07-03
《生与死的禅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与死的禅法谈锡永介绍《生与死的禅法》宁玛派(rNyingma)大伏藏师事业州尊者(Karmaglingpa),于十四世纪所传出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的岩藏法《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Zhikhrodgongsparanggrol),主要含容两个法系,一为“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一为“中有大闻解脱导引”。前者为凭藉“自显现”这抉择见来观修的道法,是即通过观修而生起决定,现证识境为智境的自显现,由是于识境中自解脱;后者则替亡者作念诵之用,指导亡者如何于临终及成中有身之后,应付所现前的境界,以致于如何往生或入胎。二者虽自成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此岩
2、传法以“六中有”的修习为主导,引导亡者则仅属方便。六个中有,即处生中有,梦幻中有,禅定中有,临终中有,法性中有及受生中有。“中有闻解脱”虽是对亡者于临终,法性,受生等三个中有阶段的指导,但若要从容应付这三个中有,则必须要曾作“六中有”的通盘修习。“中有闻解脱”虽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已传至西方,称为TheTibetanBookoftheDead,然而却一直是在受扭曲的情况下传播,而且对于这法门与“六中有”教法二者间的脉络,更是模糊。本书作者谈锡永上师有鉴于此,以一辑系统而通俗的文字,配合生动的譬喻,从“生”与“死”两个层面,娓娓道出修习“六中有”法门的抉择见及观修理趣。在这
3、教法中,“自显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抉择见,因为是“自显现”才可以“自解脱”;而所谓“自显现”,亦即是《入楞伽经》所说“如来藏藏识”的境界,此岩藏法门的标题《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正是强调“自解脱”这主题,是故必须理解“自显现”这法义,否则即连修习的原则亦不明白。通过本书,希望能令读者对大圆满教法,“六中有”教法,以致“中有闻解脱”等教法,不生误解,明了这些教法的纲领。序本书的写成实属偶然。公元二千年,戴天兄来图麟都,跟我谈起热极一时的“大圆满”,我随口说了一些关于对宁玛派法门的正解与误解,同时表示,“大圆满”成为传法的卖点,实际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反而有可能成为这法门的
4、损害。戴天兄是位诗人,有点感性,当时他正主编一份月刊,听了我的说法,便立即约我撰写一些文章,谈一谈“大圆满”。文章发表以后,戴天兄兴致勃勃,约我写一糸列连续性的稿。其时正掀起“生死热”,我便想到,可以将十四世纪初事业洲尊者的“六中有”法门,从生与死两个层面来表达,于是便用《生与死的禅法》这个标题,写成目前呈献给读者的这一辑文字。这是一辑通俗的文字,我相信,即使是从来未接触过佛学的人,看起来都不会觉得困难。为了既能通俗,又能介绍出颇为艰深的法义,所以文章中用了一些譬喻,不过“凡譬喻都是跛足的”,所以譬喻绝对不宜引申,一引申,便容易引出不相干的旁义。藏地佛学界有一个很有趣味
5、的故事。有人问上师:“什么是白色?”上师答:“这有如天鹅的颜色。”那人说:“哦,那么白色就是有羽毛的了。”上师摇头,说道:“雪的颜色也是白色。”那人立即说:“那么,白色是冻的了。”上师又摇摇头,说道:“白色,即是海螺的颜色。”那人沉思了一刹那,若有所悟地说:“我明白了,白色是生长在海滩,有羽毛而且冻手的东西。那是住在海边的鱼鹰!”于是,黑色的鱼鹰便成为一种名叫“白色”的生物了。因此,我在用譬喻的时候,其实很小心,老是怕譬喻会引申出不相干的旁义。现在特别说明这点,也正是怕批评这本书的人,用旁义来质疑书中的说法。在这教法中,“自显现”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是“自显现”才可
6、以“自解脱”。“六中有”法门的标题,正是《寂静忿怒密意自解脱深法》,强调“自解脱”,所以非把“自显现”的概念说清楚不可,否则,于生与死的禅法便无可供抉择之处。其实所谓“自显现”,也即是《入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识”。关于这点,可以一说。如来藏,是佛內自证境界,这个境界,可以说是佛的法身,更不容易引人误会的说法,是将它等同佛内自证的智境。然而,佛的智境无可说,亦不可见,因为我们不可能用识境的语言、文字、概念来形容,亦不可能用凡夫的识来见佛证智的境界。不过,虽不可说、不可见,是即谓“不可思议”,可是这智境却其实与我们同在,因为佛的內自证智境已自显现为我们的藏识——一个与人生
7、死与共,呈现生生世世轮回状态的根本识。这个根本识,在《入楞伽经》译为藏识,唐玄奘法师则译之为“阿赖耶识”。它有一个别名,叫做“阿陀那”(ādāna)。施设这个别名,为的是要说明根本识有一个作用,它即是支持人身体与根官不坏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广泛一点来说,即是周遍法界的生机。周遍一切时空、周遍呈现生命形态与不呈现生命形态的世界,以至周遍涅槃界。从人的角度来说,这周遍的生机是佛的大悲,由佛本愿力而起的大悲;从法界的角度来说,这周遍的生机则可视为大乐,在《理趣般若》比喻之为surata,这是一个隐喻,喻如生殖之乐。因此,本来清净的智境,在周遍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