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干旱地区资源与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干旱地区资源与评价干旱地区资源与评价第一章绪论资源: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干旱地区资源与评价。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包括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包括恒定性资源(气候资源、潮汐能、原子能等)与易误用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的特点:)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利用功能和效益上具有可塑性,如土地资源,产量高低可变。))数量的
2、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和整体性4)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5)自然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遵循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2/62精品文档(4)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5)评价结果应以实用性为目标第二章干旱半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界定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800mm以上;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800mm;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00~400mm,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00mm以下。()
3、通常,将年降水量在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将干燥度大于.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度.5~.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表征气候的干燥程度。()977年,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提出的荒漠化图以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旱区界线。P表示降水,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计算的,考虑了大气温度、风和太阳辐射。P/ETP在.8亿年前,这个海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
4、、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2/62精品文档。那时特提斯海的南北两侧是被它分裂开来的原始古陆。南边的冈瓦纳大陆,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欧亚大陆;北边的欧亚大陆,包括如今的欧洲、亚洲、北美洲。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南、北两块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块。印度板块分离出来以后,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特提斯洋壳受到强烈的挤压,不断发生褶皱断裂和上升。到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导致了剧
5、烈的地壳构造运动,使喜马拉雅地区全部露出海面,特提斯海消亡,宣告了整个高原地区海洋历史的结束。一、森林化(过程)时期——早第三纪湿润期这一过程更早可推至中生代的中、后期,主要发展在新生代,即早第三纪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早第三纪初期的我国北方大陆,由于白垩纪后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相对转弱,地表剥蚀夷平作用成为主要的外营力,地势趋于平坦,古地中海——特提斯海仍占据我国西南广大地区,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所控制,平缓而稳定,气候分带不甚明显。我国北方冬季并无寒冷气团的侵袭,全年保持暖热而湿润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降水丰沛;
6、热量充足;林木葱郁,生物繁盛,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纵观早第三纪我国北方土地形成的过程与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自白垩纪晚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相对平稳,地表经长期剥蚀夷平,呈准平原化。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2/62精品文档()气候主要为行星风系环流所控制,北部多受西风环流影响,湿润多雨;但南部夏季为亚热带高压所占有;西北地区盛行东北信风,相对干燥温凉。()全境除西北地区(新疆、柴达木盆地、甘肃西部)为亚热带稀树草原外,其它地区均属森林环境。(4)岩石风化作用旺盛,风化壳深
7、厚,土地的物质淋溶过程明显,地表可溶盐大多被淋洗,富铁质化。二、草原化(过程)时期——晚第三纪与早更新世半干旱期早第三纪渐新世后开始的最重要的地理事件是喜马拉雅运动以比前更广阔更剧烈的气势进行着,古地中海大幅度抬升而成为高原与高山——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早期被夷平的地面再度抬起,并伴有大量的断裂,玄武岩、安山岩喷出,覆盖于古老地面,直到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期使青藏高原剧裂隆起。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强烈断块上升;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相对陷落,接受沉积。高纬地区虽然温度有所下降,但地处中纬
8、度的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仍然处于亚热带的气候环境,植被类型基本上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2/62精品文档针叶林,并含有相当数量的常绿阔叶林、山地通常为红杉、水杉、雪松、柳杉、银杏、油杉和铁杉等。丘陵与低平地区基本为水青冈、胡桃、杨梅、山核桃、山毛榉、桦、榆以及一些常绿植物,如黄杨、黄杞、樟等,林下常有蕨类的紫箕及层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