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458442
大小:955.6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7-03
《《地理知识点总结》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天体系统成因: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P5三、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1.宇宙环境:①光照条件稳定②行星运动有序、安全2.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3.体积、质量适中,存在大气层,大洋形成,孕育生命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二、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形成发展的动力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三、太阳活动1.主要类
2、型耀斑——色球层黑子——光球层太阳风——日冕层2.对地球的影响①干扰电离层,使短波通讯受阻②极地出现极光③扰动地球磁场,出现“磁暴”④引发自然灾害为地球提供能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自转轴:地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自转速度:角速度(除极地外,均为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地球公转公转中心:太阳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1月初在近日点,7月初在远日点公转周期:恒星年、回归年公转速度:角速度(大
3、约1°/天)、线速度(大约30千米/秒),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2.黄赤交角23°26′,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不同纬度获得的能量不同,形成四季更替。地球自转规律地轴指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一般规律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周期概念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是15°/h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公转规律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方向一般规律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
4、南极俯视顺时针周期1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1个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近日点(1月)最快61′/d远日点(7月)最慢57′/d线速度近日点最快30.3Km/s远日点最慢29.3Km/s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昼夜的成因: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②太阳光照射地球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昼夜的界线:晨昏线(圈),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更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昼夜更替的意义:①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②昼夜温差较小,适宜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地方时定义:
5、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1°/4分钟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时区的计算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转下页)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冬)至日:由北(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某地时,
6、该地太阳高度最大90°,每年直射两次4、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秋分: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秋分→次年春分: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②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5、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气候四季:夏季3、4、5月,冬季12、1、2月日期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北半球
7、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23°26′N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昼北半球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23°26′S昼最短夜最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极夜春分、秋分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春分→秋分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四周极昼,南极四周极夜秋分→春分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四周极夜,南极四周极昼夏至日冬至日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③④②①⑤图10AB0°图9C12月22日冬至日6月22日夏至日样卷第31题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
8、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分类: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通过固体传播②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处,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陡降,横波完全消失2。内部圈层地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