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

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

ID:39443544

大小:32.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3

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_第1页
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_第2页
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_第3页
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_第4页
资源描述:

《转载 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转载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转载]玉米育种—国内的差距2011年04月25日  最近看一些文章发现,国内评价国外玉米杂交种和育种水平,感到有些太玄乎了。国外公司的玉米,从叶片、茎秆、株高、雄穗、花丝、苞叶、果穗,好像都是神来之笔,是上天的杰作。甚至后期的大小叶斑病,对产量没什么影响,那是人家故意为后期脱水快而选择的。  不可否认,由于几十年的积累,人家杂交种的水平,不服气不行。但我们冷静下来想想,造成现实差距的真正原因何在?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本人认为,玉米育种,无非种质资源、育种人员、研发资金、方法策略几方面。  我们缺种质资源吗?我国不是玉米起源地,遗传多样性比不上玉米的

2、起源地美洲。但玉米育种发展到今天,从育种需要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实际上不缺种质资源,Lancaster、Reid、Iodent......,甚至Suwan、Tuxpeno......我们不都有吗?我们还有国外所没有的唐四平头、旅大红骨......。更为可喜的是,国外玉米育种发展几十年培育出来的成果——国外杂交种,不是都引进我国,并开始市场出售了吗?何况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到各种类型的群体自交系,还有世界各地的优秀杂交种呢。所以,我认为,最缺的不是种质资源。育种人员方面,大家知道,我国目前的玉米育种人员队伍,可以说是世界最庞大的,其中不乏每天泡在地里,恨不得午饭都在地里吃

3、的育种家。好多育种家每天不到地里看看材料,心里头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晚上睡觉都比踏实。起码我认识的朋友,有好多这样敬业的育种家。许多育种家具有非常丰富的田间育种经验,还有许多育种人员,也都具有博士学位,不管怎么得来的吧,起码理论水平也还有点,从常规育种丰富到分子育种理论,也都懂些。所以可以说,我们的育种队伍,也不比什么跨国大公司的差。研发资金短缺吗?现在许多单位,包括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动辄几千万的项目,司空见惯了,几百万是少的,都不值一提。试问国外公司在中国能买得起Almaco播种机脱粒机的有几家?而我们国内单位买了播种机和脱粒机的少说30多家吧。我们买一个杂交种,从以前的几万几

4、十万,到现在的上千万甚至上亿,能说我们没有资金吗?我们每年投资到育种研发的基金,虽然各个单位不是很清楚,但几百万的单位不会很少吧?所以我们也不缺资金。目前玉米育种的方法策略,说起来我们也都知道,不也就那一套吗。国外这些优秀种质怎么来的?还不就是利用二环系,对包括B73、Mo17、Oh43等基础材料一轮一轮逐步循环改良的结果?二环系方法(国外叫系谱法),我们玉米育种工作者再熟悉不过了。  当然,以上这些方面我们有自己的问题。不缺种质资源,但高级育种材料不多;不缺敬业的育种家,但综合素质高的不多;不缺资金,但单位间项目间相对较分散。这些先搁一边,我认为,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自我创新的

5、信心(这一点张老师在帖子中美两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的比较中已经讲到),以及对方法策略的足够认识。比如说,通过保持杂种优势模式保持SCA,二环系法持续提高GCA,我们知道,但做的怎样?  但我认为这方面我们有四点不及国外大公司。首先就是国外从F2-3开始,把配合力(通过测验种与各株系的产量来衡量)作为选择指标,而我们早代通过“育种经验”和农艺性状来选择,到后代基本快稳定才开始配合力测定,这样的结果,我提到过多次,由于育种经验有时往往是最不可靠的,而农艺性状与配合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许多高配合力株系早早丢掉了;其二,国外通过这种方法,一轮接一轮循环改良,一般的也到了十几轮,可是我们

6、到现在Mo17、丹340等还在用,也就是说,配合力的积累,还停留在初级改良阶段,这怎么与人家相比?其三,由于对多环境选择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育种的规模远不能与国外大公司相比,由于几个公司国内机械化小区播种、脱粒和数据采集的实现,国内的试验点动辄每个几十亩30多个。尤其近年来跨国公司经过不断兼并,使得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育种成为可能。人家出来的一个品种,经过了累计几十个不同环境(地点×年份)的考验(一般都在70点次以上),适应性有什么理由不好?而我们呢,多数单位就在自己家布点测试,好一点的也就3-5个测试点,而且一般光选几个认为好的组合测测产量敷衍了事,怎么能出来适应性好的品种?最后一

7、点,国外大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特定性状研究很专很深入,如对倒伏性(根倒茎倒)的研究、对茎腐病的研究、对干旱的研究、对氮高效利用的研究、对品种环境互作的研究等方面,都有专门的课题组持之以恒加以研究(这些方面想以后有机会专贴讨论),这一点,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哪个单位能与之抗衡。  但不难看出,以上这几点,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提高认识,加强协作,整合资源,组成一个全国性的育种协作网,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到并做得更好。  当然,玉米育种发展到今天,育种的新方法不断涌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