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ID:3944339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3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_第1页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_第2页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_第3页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_第4页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秭归是屈原的故里,所以那里的端午节氛围更是浓厚,很多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都涌现出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篇一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千百年来,关于屈原的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和神话在当地流传甚广。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秭归,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秭归端午民俗经历先秦以后的形成阶段,汉末魏晋以后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后的认同兴盛阶段以

2、及明清以后的传承和发展阶段。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南宋陆游诗云:“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诗歌从侧面揭示了秭归独特的文化及表现形式。端午节之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基本上都赶回娘家过节,这是当地一大特色习俗。在九畹溪村,很多人家贴起了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回到娘家的妇女们,在堂屋里和兄弟姐妹话家常、做家务,喜庆端午。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是在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

3、招魂。只见父老乡亲身穿祭服,在独具特色的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先烧纸再杀鸡,然后取血和酒,奠酒祭江、祭龙头。礼毕,众人一起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龙舟开始游动。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

4、正式结束。粽子是我国端午节常见的食品,几乎各地都有。但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在秭归民俗展馆,正在包粽子的秭归人胡学英介绍说,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篇二秭归人过端午,过得有滋有味。包粽子、挂菖蒲、悬白艾的风俗走进千家万户。划龙船、看龙船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前呼后拥,热血沸腾。1982年,7条龙舟闹屈沱,有中外朋友1000多人,县内观众6万多人,创历史最高记录。秭归人的端午大餐新颖别致。鸡鸭鱼肉自不必说,桌上少不了粽子、盐鸭蛋、大蒜炒苋菜和雄

5、黄酒,还有那号称“长命菜”的马齿苋,大人小孩都得尝一尝,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回想。秭归境内的香溪流域和童庄溪流域,聚居着两个颇有人望的家族。他们怎样过端午,是个鲜为人知的轶闻。据2005年秭归县人口与户籍普查资料,秭归有5000人以上的大姓22个,占全县218个姓氏的10%;有大姓人口25.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2%。其中:熊姓人口7003人,占全县人口的1.8%,大姓人口的2.8%,居第13位;屈姓人口5143人,占全县人口的1.3%,大姓人口的2.1%,居第22位。三峡移民之后,熊、屈二姓仍有12000多人安居在故土。有以熊、屈二姓冠名的地名31个,大小村落7

6、2处。大姓人口都建有宗祠。如占全县人口10%的王姓,竟建有5个宗祠。熊、屈二姓在秭归建有3个宗祠。熊氏宗祠原址在香溪东岸的万古寺,江北屈氏宗祠在紧挨熊氏宗祠的黄阳畔,江南屈氏宗祠在童庄溪畔的屈家岭。楚人信巫风,重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祠堂祭祖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他姓宗祠只设清明祭,熊、屈二祠设两祭,祭了清明祭端午。不是每年都祭,而是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每逢大祭之年,由两姓族长指令祠堂执事一面通知各房头、宗老,一面张罗杀猪、宰羊、酿酒,在祠堂的公田收入项下列支。三月清明祭,熊氏宗祠祭鬻熊,屈氏宗祠祭屈瑕,续家谱,正族纲,维风化……五月端午祭,两祠同时祭屈原,叙族史,缅先

7、贤,励后人……熊氏宗祠为何祭屈原?因为熊、屈二氏同根同源,都是高阳氏的苗裔,哶季连的后代。秭归端午节的习俗作文篇三在秭归,特别是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方圆数十里的三闾乡,历来都不乏读书人。每逢端午佳节,他们从七里峡内外结伴而来,以诗会友,谈诗论道。这学风萌芽于唐宋,风靡于明清,逐步形成一个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骚坛。《归州志》赞扬此乡“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的结社骚坛。每逢端午节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蔚为风气。”秭归现存明清骚坛的遗诗100多首。一方诗的沃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秭归人。1982年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