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推荐 中国上古神兽汇总 完全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推荐中国上古神兽汇总完全版[推荐]中国上古神兽汇总-完全版2011年04月23日 白泽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轩辕本纪》有神兽白泽的故事:“(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夔出生于东海流破山,其外形如牛,无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只脚支撑,也叫独脚夔。 夔是一种恶兽,能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叫般的叫声。 凤凰大家很熟悉的神鸟了,头像鸡,颔像燕,颈像蛇,胸象鸿,
2、尾像鱼。五德之鸟。 麒麟是品性仁慈、妖力强大的生物,谙悟世理,通晓天意,可以聆听天命。人的世界有十二个国家,分别由十二个王来统治。王不是以出身或功绩来评选,而是由天命来决定。麒麟就是传达天命,为自己的国家选出王者的神兽。 梼杌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183;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
3、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183;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代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吼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偃曝馀谈》有载。 重明鸟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
4、,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 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现在,都刻木像、造铜像或画图像,故现在画鸡于门上。 华方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华方。《海外南经》:「华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而《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外形是鸟、一足、不食五谷。《在文选.张衡〔东京赋〕》中说:「华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而《韩非子.十过》中
5、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蛟龙,毕方并害。袁珂说华方是凤,凤为太阳鸟,故「见则其吧有讹火」。《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大风为害,尧乃使羿...缴风于青邱之 名为“依清旷”,后来乾隆改名为“四知书屋” 乾隆为啥要把“依清旷”更名为“四知书屋”?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个勤奋的皇上,天天早朝的时候,他都早早地来到“依清旷”,思考一下早朝要处理的事情,再有时间就翻书看看。这天,他又早早地来到“依清旷”,坐定后,静静地想了想早朝该处理的几件大事,然后拿起放在案头的他经常研读的《易经》,随手翻到了“系辞”篇,当他读到“君
6、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句时,心里不禁一振,心想,“是呀,对于天下的臣民应该‘刚柔朴济、恩威并施’呀!”于是他提起笔随手写了“四知书屋”四个大字。这时大臣刘墉进来了。乾隆说:“刘爱卿,你看看朕写的这四个字怎么样?”刘墉走上前一看,只见这四个大字雄厚、苍劲、有力。刘墉刚要张嘴夸奖这四个字,只听乾隆接着说:“你猜猜我这‘四知’指的是什么?” 刘墉略加思索说:“据臣所知,《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说,杨震在作东莱太守时,曾向朝廷推荐王密作山东昌邑县令。一次,杨震因公途经昌邑,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举荐之情,深夜来到杨震的住处,取出十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不收。王密说::此深夜私室,无人知晓。’杨震说:‘
7、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为不知?’此话被后人传为‘四知’,杨震的这件事被传为‘畏四知,拒收礼’。杨震死后,昌邑县令为其修了一座‘四知堂’以颂扬杨震的高风亮节。皇上说的‘四知’是不是这‘四知’呀?” 乾隆听后,哈哈一笑:“刘墉呀刘墉,你就知道做个不收礼的清官,就不知道想想怎样统治一个国家。你读读这段。”乾隆说着把案上打开着的《易经》指给刘墉看。刘墉一看是《易经》,就知道乾隆说的是“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