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

ID:39377273

大小:16.90 M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7-02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_第1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_第2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_第3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_第4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讲: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1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内涵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而名城的地理条件、政治军事地位、经济发展是促成这些积累实现的基础,三者也成为名城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地理因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理条件,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形、土壤气候、森林、矿藏,以及江、河、湖、海之利与水陆交通状况等因素对于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习俗都会有影响,黑格尔即曾提出过“历史的地理基础”,从地理条件还可以分析出政治上的兴亡得失。唐代政治家和历史、地理学者李吉甫把地理条件和人们对地理条件的认识和利用看做是“事关兴替,理切

2、安危”的问题,我们考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首先从地理因素入手,探讨城市地理条件与“建邦设都”以至政治上兴亡得失的关系。地理因素政治军事因素经济因素2英国地理学家柯立希在《大国都》(《GreatCapitals》)一书中曾提出过建都的条件:1.岔路口。意指交通便利之地;2.谷仓。意指都城附近地区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供应能满足都城平时和战时的需要;3.要塞。意指交通地理形势好,便于防守,以利安全。这三个条件对于一般城市的创设与发展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我国多数名城的形成与主要发展期是在农业社会,而农业社会里土壤气候条件对经济有相当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

3、如汉初定都关中,是出于娄敬的策略,娄敬主要谈的是关中的险阻,却也指出,关中有膏腴之土地,并称道为“天府”。关于九州各地的土壤,《尚书·禹贡》将其分为九等,雍州(关中属雍州)的黄壤为最上等。清初避暑山庄选址热河上营(今承德),除了考虑到山川形胜、与京师的道里远近外,凉爽的气候条件也是重要的自然因素。31.自然山川条件对名城创设的影响山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山安稳敦厚,蕴藏万物并施惠于人;水流转不息,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先人们带着敬畏与亲近的复杂感情对山水顶礼膜拜。据《山海经》与《尚书》记载九州之内约有400座山和300条河被尊为神山神水,

4、其中东、南、西、北中“五岳”与黄河、长江、淮水、济水“四渎”是主要的祭祀对象。孔子的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与人的品质相对应,更从哲学、道德层面上拉近了山水与人的距离。我国自古以来城镇的规划建设活动,始终与山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城市的历史文化也与山水息息相关。4长江(ChangjiangRiver),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

5、“母亲河”。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中国的标志景点。5黄河(YellowRiver)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67城市源于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在我国已发

6、现的千余处新石器遗址中,原始的聚居点一般都位于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段,多在向阳坡上,并靠近湖泊河流,可以看出先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将山水作为选择居址的条件。早期的城市多依山傍水而建。如济南境内的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武源河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郑州境内的王城岗古城是夏王朝初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位于土岗(当地人称“望城岗”)之上,南望箕山,北依嵩山,颍水从它的南面流过,1959年在洛阳市东偃师内发现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证实了夏代后期的都城在伊、洛二水的汇流处。山水相比较,对城市选址而言,水比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山与大多数城市有关,则水与所有的

7、城市有关。充足的水源是城市选址的重要必备条件之一。8商代的几座城址都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州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武汉境内盘龙城位于今盘龙湖之滨的一个半岛上,半岛上地势不平,实为一座小山丘,三面环水,北面与另一山丘相连。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城市建设自觉地对山川形胜加以利用,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春秋战国时代,生产技术、水陆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勃兴,筑城活动频繁,管子对城市的自然山川条件进行总结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的这番话道出了城市与

8、山川的天然关系,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92.交通条件对名城创设的影响一座城市之所以在某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