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50341
大小:21.6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1
《《张衡传》知识点归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传记典范《张衡传》知识点归纳2015-11-15高考语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
2、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
3、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古义】
4、结交 【今义】①连接②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孝廉:【古义】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今义】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不行:【古义】不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 4.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事情的特点、标志 5.寻其方面 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6.时国
5、王骄奢,不遵典宪。 国王:【古义】封建社会贵族的最高封爵。 【今义】古代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的元首 7.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走下来 8.常从容淡静 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9.连辟公府不就 辟:【古义】征召。 【今义】复辟。 10.公车特征拜郎中 拜:【古义】授给官职。 【今义】拜见。 11.其牙机巧制 牙:【古义】发动机件的枢纽。 【今义】牙齿。 12.覆盖周密无际 周密:【
6、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13.振声激扬 激扬:【古义】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14.寻其方面 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15.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16.中有都柱 都:【古义】大,音dū。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音dōu)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7、 4.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词类活用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3.衡少善属文 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善:形容词作动词。 5.妙尽璇机之正 妙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 正: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一词多义“观” 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看)“因”
8、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