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22538
大小:42.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30
《锚杆喷射安全技术交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全技术交底编号004工程名称唐复路东西线西段道路工程交底日期年月日分部分项名称边坡支护分项工程名称锚杆喷射交底提要锚杆喷射混凝土作深基坑开挖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锚杆喷射混凝土作深基坑开挖安全技术交底(1)施工安全。施钻前,应对地下埋设的管线调查清楚,以防地下管线受损发生事故。1)施工前,应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应认真检查和处理锚喷支护作业区的危石。施工中应明确分工,统一指挥。2)施工机具应设置在安全地带,各种设备应处于完好状态,张拉设备应牢靠,张拉时应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夹具飞出伤人。机械设备的运转部位应有安全防护装置。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眼镜,防止浆液射入眼睛内。如有浆液射人眼睛时,必须
2、进行充分冲洗。并及时到医院治疗。3)在Ⅳ、V类围岩中进行锚喷支护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要求。①锚喷支护必须紧跟工作面;②应先喷后锚,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50mml喷射作业中,应有专人随时观察围岩变化情况;③锚杆施工宜在喷射混凝土终凝3h后进行。4)施工中,应定期检查电源电路和设备的电器部件;电器设备应接地、接零,并由持证人员安装操作,电缆、电线必须架空,严格遵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确保用电安全。高压液体和压缩机管道的耐久性应符合要求,管道连接应牢固可靠,防止软管破裂、接头断开,导致浆液飞溅和软管甩出的伤人事故。5)锚杆钻机应安设安全可靠的反力装置。在有地下承压水地层中钻进,孔口
3、必须安设可靠的防喷装置,一但发生漏水、涌沙时能及时堵住孔口。6)使用高压泵前,应对安全阀进行检查和测定,其运行必须安全可靠。喷射机、水箱、风包、注浆罐等应进行密封性能和耐压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中,要经常检查出料弯头、输料管、注浆管和管路接头等有无磨薄、击穿或松脱现象,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7)2电动机运转正常后,方可开动钻机,钻机操作必须专人负责。处理机械故障时,必须使设备断电、停风。向施工设备送电、送风前,应通知有关人员。8)喷射作业中处理堵管时,应将输料管顺直,必须紧按喷头防止摆动伤人,疏通管路的工作风压不得超0.4MPa。9)喷射混凝土施工用的工作台应牢固可靠
4、,并应设置安全护栏。lO)向锚杆孔注浆时,注浆罐内应保持一定数量的砂浆,以防罐体放空,砂浆喷出伤人。11)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正在进行施工的作业区。施工中,喷头和注浆管前方严禁站人。12)施工前操作人员的皮肤应避免与速凝剂、树脂胶泥直接接触,严禁树脂胶接触明火。13)检验锚杆锚固力应遵守下列要求:①拉力计必须固定可靠;②拉拔锚杆时,拉力计前方和下方严禁站人;③锚杆杆端一旦出现缩颈时,应及时卸荷。14)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安全应遵守下列要求:①张拉锚索时,孔口前方严禁站人;②拱部或边墙进行预应力锚索施工时。其下方严禁进行其他操作;③对穿型预应力锚索施工时,应有联络装置,作业中应密切联系;④封孔
5、水泥砂浆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不得在锚索端部悬挂重物或碰撞外锚具。(2)防尘措施。1)锚喷支护施工中,宜采取下列方法减少粉尘浓度:①在保证顺利喷射的条件下,增加骨料含水量;②在距喷头3~4m处增加一个水环,用双水环加水;③在喷射机或混合搅拌处,设置集尘器;④在粉尘浓度较高地段,设置除尘水幕;⑤加强作业区的局部通风。2)锚喷作业区的粉尘浓度不应大于10mg/m3。施工中应按“测定喷射混凝土粉尘的技术要求”测定粉尘浓度。测定次数,每半个月不得少于一次。3)喷射混凝土作业人员工作时,宜采用电动送风防尘口罩、防尘帽、压风呼吸器等防护用具。施工完毕或下班后,必须将机具、管道冲洗干净。附:测定
6、喷射混凝土粉尘的技术要求测尘仪表:测尘采用滤膜称量法。采样器宜使用DCH型轻便式电动测尘器。测点布置:测点位置、取样数量可按后表进行布置。2取样时间粉尘采样应在喷射混凝土作业正常、粉尘浓度稳定后进行。每一个试样的取样时间不得少于3mln.粉尘浓度合格的标准占总数80%及以上的测点试样的粉尘浓度,应达到《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规定的10mg/m3标准,其他试样不超过20mg/m3。喷射混凝土粉尘测点布置测尘地点位置取样数(个)喷附近相距喷头5m,离底板1.5m处,下风向设点3喷身机附近相距喷身机1m,离底板1.5m处,下风向设点3洞内拌料处相距拌料处2m,离底板1.5
7、m处,下风向设点3喷身作业区遂道中间,离底板1.5m处,在作业区下风向设点3审核人交底人接受交底人1、本表头由交底人填写,交底人与接受交底人各保存一份,安全员一份;2、当做分部、分项施工作业安全交底时,应填写“分部、分项工程名称”栏;3、交底提要应根据交底内容把交底重要内容写上。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