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

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

ID:39308989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30

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_第1页
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_第2页
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诚毅教训的文化内涵分析诚毅校训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嘉庚先生精神追求的、人格特征的概括,也表现了嘉庚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是先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科学提炼:对中国文化的概括,北京大学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品质,是说中华民族既有血性、有勇气、刚强、坚毅而执着,为完成事业可以一往无前,不畏艰险,不畏困难,有一股阳刚雄健之气。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最为善良的民族,中国人有如大地一样生养万物,承载万物的仁爱、宽厚能容之心,这是民族的母性

2、气质。嘉庚先的校训之“诚毅“二字,毅字直接就是来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雄健品格,而“诚”的精神则是由“厚德载物”发展而来。先说“诚”与“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奠基于儒学,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仁爱精神,也就是易经中“厚德载物”的宽厚仁爱精神,在论语全书中,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的仁字,共出现105次,是<论语>中出现得最多的概念,所以后人将孔子的儒学称之为“仁学”,孔子讲的“仁”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论语》规范“仁”的涵义,见“子张问仁”一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

3、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仁”所包含五个方面,检读《论语》全书,提到次数最多的是“信”(全书提到恭13次、宽14次、信38次、敏9次、惠8次)。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显然可以看出“信“是孔子仁学的核心概念。“信”在孔子的体系中是核心价值。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历述孔子生平之后,说到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特别转引《论语·述而》中说的“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予以概括。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孔子是把“信”作为教育重点。《论语》有关“

4、信”的论述,体察其涵义,约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作为统治者的为政道德,以信为政;作为社会公有道德,以信立身。作为政治道德,孔子将信视为立国之本,在《论语》里则提出治理国家的理念:“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这是对从政的帝王和臣僚们而言。《颜渊》篇有一节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孔子提出为政的三个条件:以“信”为首务。处在

5、诸侯割剧的时代,各国都以武力相拼,发展武装都被列国视为要务,独孔子认为“信”比武备更为重要,且比维系人生命的粮食更为重要,比生命更为重要。信为立国之大本,“民无信不立”。作为语言道德规范的“信”主要是强调言行的一致,而现实世界千变万化,所言要兑现承诺有时是很困难的,有时并非表达有意食言,而客观现实往往使表达者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承诺,所以孔子为保障言行一致,特别强调慎言。如: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颜渊》孔子将言不轻出,作为君子的行为,作为仁的表现之一,是因他认识到“为之难”,所以,只有慎言才能做到言必信。孔子讲仁的本质是“爱人”(《颜渊》)那么,对人重诚信,重承诺,往往就是仁爱精神的表现,相反言而无信,不是有意骗人也是对人缺少善意,自然也是仁者所戒。所以孔子多次强调的“慎言”、“谨言”既是仁爱精神的表现,又是孔子诚信原则的重要内容。由于孔子是以“行”来规定“信”,使得孔子的“信”这一概念有其

7、缺陷:由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也由于社会现实的千变万化,人再怎么样“慎言”、“讷于言”也不能确保不犯语言错误,也不能不保不作出错误的承诺,在这时如果“躬之不逮”,如果“言过其行”,如果行不符于言,那势必使人陷入道德困境。特别是在出现承诺则违义,违诺则失信的两难处境时就更是如此。所以这种语言道德规范有时既为语言活动本身设制了不合理、不合道义的障碍,也为人们的行为本身设制了不合理、不合道义的障碍。同时,孔子取于日常生活语言中的“信”字还要一个缺陷:信只外部行为,重承诺,但并没有反映内心要求,一个人可以心中不愿

8、意,而在行为上不得不守信。也就是说守信可能对人是诚实的,但对自己又是不诚实的,因为它或许并不能反应人们内心真实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表面不如一的道德缺陷。孔子“信”这一概念的缺陷,为其后学对其改造留下了伏笔。儒家后学将孔子之“信”改造为“诚”,并将诚作为儒学伦理体系的基石孔子之后,儒家学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就是重视“心性”,重视人的内心世界的道德道德风貌,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篇中,都将孔子看重外在行为的“信”改造成重视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