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

ID:39307839

大小: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30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_第1页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_第2页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_第3页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苏轼李清照看宋词两大流派的差异工商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史志红【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二人是宋词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人物,对宋词及以后词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他们早年人生经历的相似和差异,而正是这种不同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理想;第二部分从更细微的视角探讨他们词境的不同之处。关键词: 宋词流派 苏轼 李清照一、豁达乐观的苏轼和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一)苏轼的早年经历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

2、所在的宋朝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一方面,经济高度繁荣,物阜民丰;另一方面,国力却日渐衰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非常糟糕,对辽对金作战屡屡失败。同时,内部官僚机构膨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像许多正直有才华得知识分子一样,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漩涡中,起伏沉浮,历经坎坷。下面将苏轼的仕途之路罗列,以便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苏轼一生的起起

3、伏伏:初任在凤翔,三年后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同年父亲苏洵病故。三十四岁再回汴京。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亲眼目睹变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受王安石一派的排挤。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杭州任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大概十年后,即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苏轼受百天牢狱之灾,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经多方面的营救,终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职位相当低的闲职黄州团练副使。经此一狱开始变得达观,遂开垦荒

4、地,种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元丰七年,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因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其幼儿不幸夭折。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到常州居住。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后来认识到到新党旧党皆一丘之貉,后终又受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重回杭州做太守。   杭州生活很惬意,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苏轼就再次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之后苏轼又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一度被贬惠州、

5、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由苏轼的生平可以看出,他饱尝宦海沉浮之苦。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上自始至终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长恨此生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文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但他始终没有退隐,说明儒家中为君为民的思想占据上风。他于恶劣环境中学会了如何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在谪居之地,不能不说苏轼身处蛮荒的边远之地就没有一点悲伤。悲伤是有的,但他善于化解。“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超然台记》

6、说明了苏轼是以一种“游于物外,而不游于物内”的审美态度对待生活的,他的阳刚之气溢于言表,颇有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也正是这样一种审美观造就了他“以诗为词”、“推崇阳刚”“平淡朴质”“自是一家”的审美理想。(二)李清照的早年经历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这一点上与苏轼是极为相似的。她少女时代在济南有过非常欢乐的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7、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那首著名的《醉花阴》,便是在这时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明诚死后,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后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她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

8、、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她充满了“物是人非”的忧愁和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纵观李清照一生,虽然没有苏轼那样“蒙太奇”式的命运,但她一路走来也多坎坷。与苏轼也有相似之处。但是,李清照毕竟不具有苏轼达观的心态。且作为少女,早年生活愉快,并无忧愁可言,婚后与丈夫感情融洽,因丈夫常年在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