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06227
大小:24.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30
《西南财经大学中传概潘斌期末考试资料本人亲自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的①仁学(孔子哲学思想核心和主干):治国使民基本原则;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是人道之根本,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
2、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3、。爱有差等。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
4、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认为: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
5、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孟子的性善论:①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依据):i.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下所自然和无意识生发的以痛苦恐惧紧张等为主的
6、感情情绪体验;ii.仁爱之心(仁的内部深层结构):爱、仁、亲(统归于仁又有各自的规定和内容);iii.人性:性善表面指人人皆有的普遍共同的人性,人性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第一,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第二,人人均有为善之能,即良能。如果人未能完善自我,成为“圣贤”,并不是他没有这种能力,而是能力没有得到发挥。第三,以其心尽其能。四心极易放失,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自律,坚定求善的信念,以免丧失“善心”。荀子性恶论:第一:“恶”是出于人性
7、之自然,而“善”是出于对人性的改造。人们之所以求善,就在于他们本性中没有善,否则也不用求之。第二:化性起伪。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人的德性培养则在于改造人性,即“化性起伪”。二人的异同及辨析。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
8、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