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95952
大小:4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9
《地测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前言地形测量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了解水准仪与经纬仪的一般操作过程及绘制地形图的一般技巧,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及测量技能。一、实习目的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我们的独立及团队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工程学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实习要求:(1)掌握主要仪器(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性能和作用。(2)掌握路线测量和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3)掌握绘制地形图的基本技巧。(4)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
2、二、实习任务要求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4~5人,在两周的实习内完成水准测量、施工放样、等高线描绘和断面绘制及实习报告等任务。实习要求:(1)每个小组须完成一个闭合路线的往返水准测量,各项工作须每个人都能参与。(1)每个人须完成两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2)每个人须完成一幅等高线描绘和图中任意山头连线的断面图绘制。(3)每个人须完成实习报告一份。实习内容及日程如下:时间地点项目10.104#409实习动员大会10.11-10.14校园内水准测量10.11-10.193#楼前平台施工放样10.20-10.21图书馆等高线描绘和断面绘制一、概况绘制工程学是一门艰苦的学科,我们
3、对这一门学科不仅仅限制于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其中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通过实践的操作,提高我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才能熟练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所以,这次两周的实习安排,是对我们很好的一次机会,通过实习我们才更加地熟悉仪器的操作和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及计算能力。第二章水准仪测量通过水准仪测量实习巩固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水准测量的重要性。注重到更多的细节,提高我们的野外动手能力和测量技巧。一、水准测量的步骤简要(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一定长度、一定高度差得路线作为施测路线。选已知水准点作为高程起始点,记为N059,其高称为
4、200m。1人观测,1人记录,2人立尺,施测1~2站后应该换人来测。(2)施测第一站,以已知高程点N059作为后视,在其上立尺。在施测路线的前进方向上选择适当位置为第一个立尺点作为前视点,放置好尺垫,尺垫上立尺。将水准仪安置在距后视点,前视点距离大致相等的位置(常用步测)。按粗平、瞄准后视尺、精平、读数a1、记入记录表中对应后视栏中;再转动望远镜瞄准前尺、精平、读数b1、将前视读数记入前视栏中。(3)计算高差。h1=后视读数-前视读数=a1-b1,将结果记入高差栏中。(4)仪器迁至第二站,第一站的前视尺不动变为第二站的后视尺,第一站的后视尺移动到转点上,变成第二站得前视尺
5、,按与第一站相同的方法进行观测、记录、计算。(1)按以上程序依选定的水准路线方向继续施测,直至回到起始水准点N059为止。完成最后一个测站的观测记录。(2)成果校核。计算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fh=Σh<=±40jl(mm)。若高差闭合差超限,应先进行计算校核,若非计算问题,则进行返工重测。一、水准测量应注意的问题(1)立尺员应认真将水准尺立直,注意不要将尺立倒。并用步测得方法,使各测量站得前、后视距离基本相等。(2)正确使用尺垫,尺垫只能放在转点处,已知高程点和待求高程点上均不能放置尺垫。(3)同一测站,只能粗平一次,但每次读数前,均应检查水准算气泡是否居中,并注意
6、淌除视差。(4)仪器未搬迁时,前后视点上尺垫均不能移动。仪器搬迁了,后视尺员才能携尺和尺垫前进,但前视点上尺垫仍不能移动。若前视尺垫移动了,则需要从起点开始重测。第三章等高线描绘和断面图绘制等高线按其用途可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在同一幅图上,按其选定的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基本等高线,用实线表示;在局部地区用基本等高线不足以表示地貌的实际状态时,可用二分之一等高距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用长虚线表示;四分之一等高距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用短虚线表示;为了读图方便,从高程起算每隔四根等高线需加粗一根,称为计曲线。地形断面图是在一地区被一竖直平面截割状况下得到的地物、
7、地貌的图像。它显示的地形起伏变化仅代表某一方向的地物和地貌。一、等高线庙会懂得步骤简要(1)在图中找出大概哪一块是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的位置。(2)找出点与点、线与线等之间的关系,连接上下相邻两点,利用内插法计算曲线的通过处。用粗线描绘出来。(3)在计曲线之间采用相同的方法获得首曲线的通过处,均匀的在计曲线之间插入四条首曲线,并用细线描绘出来。二、等高线描绘应注意的问题(1)等高线描绘中线与线之间不能有交点出现,且要注意线与点之间的关系。(2)等高线于地性线相交处要成正交。(3)在山脊处等高线向外突出,在山谷处向上游方向突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