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壳丘头遗址与台湾海峡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壳丘头遗址与台湾海峡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焦天龙1范雪春2罗莱3(毕士普博物馆美国夏威夷州)(2福建博物院福建福州350001)(3夏威夷大学美国夏威夷州)壳丘头遗址是台湾海峡西岸已发现的年据第二次发掘时的勘探和观察,该遗址的保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自1985年该存面积可能要大得多其西北和东北部可能遗址被首次发掘以来,学者们对壳丘头遗址是当时聚落的居住区,而墓葬区目前尚不明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一致认为壳其位置丘头遗址对于研究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1985年的第一次发掘共揭露772平方米的起源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关
2、系和南岛语族在发掘范围内,发掘者注意到文化堆积厚薄扩散等问题有重大意义2004年5一6月,为不均的现象,其中以东南部堆积较深,西北了配合福建博物院毕士普博物馆和夏威夷部较薄我们在2004年的发掘中也发现了类大学人类学系关于东南沿海航海术起源的合似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作课题,福建博物院对壳丘头遗址进行了小面的根据地层的形成年代和遗迹的分布情规模的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2平方况,我们认为下述两个原因是最重要的:米,为进一步研究其年代经济形态和文化其一,遗址的西北部由于地势较高,为内涵取得了一批新材料当
3、时的居住区,而东南部为聚落的垃圾区,本文拟在对第二次发掘材料已有的研究容易形成较厚的堆积;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第一次发掘的材料,其二,在聚落被废弃以后,由于数千年对壳丘头遗址的重要性进行再探讨雨水的冲刷,在遗址地势较低的东南部原堆积的上面形成了较厚的后期堆积遗址的最一遗址形成过程上面的两层堆积均搀杂有晚近历史时期的遗壳丘头遗址位于福建省第一大岛海坛物,表明其形成年代较晚岛遗址是一个坡地,北面依山,南面为古以第二次发掘的堆积较厚的T503NE和代海湾滩涂,海拔4一5米左右遗址的东部T503SE为例,堆积可分为ABC
4、D四个和南部已遭到破坏,但绝大部分仍保存完大层其中AB两层为近现代堆积层,但好第一次发掘时,根据当时的遗存分布现夹杂有从下部扰乱上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象,估计遗址的现存面积约400平方米根物;CD两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均含O壳丘头遗址与台湾海峡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大量贝壳C层堆积约50%为贝壳,局部可约占90%强,且屏和粗砂及贝屑的较多,泥达70%堆积的总深度约130厘米,其中新石质陶少量,仅占10%陶器制作及烧成水平器时代文化层厚40一82厘米我们同时观察还较低下,以手制砂陶器为主,陶胎厚薄不到,CD两层含
5、沙较多,且多为粉沙,其均,有夹炭现象,烧成火候较低陶色有成因可能是由于当时聚落离海岸沙滩较近,红黄黑灰等,往往同一件器物上,呈由海风吹积而成现多种不同颜色器类也简单,以圆底及圈在发掘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虽然遗址足器为主,器形有釜罐盘豆碗壶的上部在明清时期曾被扰乱,但下部的新等,有一种蘑菇状的支脚颇具特色纹饰有石器文化层(CD层)仍保存较好这与绳纹刻划纹突弦纹方格纹贝齿纹1985年第一次发掘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戳点纹指甲纹等多种纹饰,以绳纹为主的我们对壳丘头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拍印
6、的麻点纹压印的贝齿纹戳点纹及多代文化内涵和经济形态的认识,主要以C线平行刻划纹较具特色D两层的遗存为依据三年代问题第一次发掘时,曾在遗址的不同部位发现了21个贝壳坑2004年的第二次发掘只发在壳丘头遗址第一次发掘以后,发掘者现了1个保存较好的贝壳坑(H3)这些贝根据当时已发表的金门富国墩遗址贝壳的壳坑应是当时人吃食海贝后的垃圾堆第一C14测定年代(距今大约5890~7450年),结次发掘时发现了10个小洞,口径在15~35厘合福建昙石山下层文化的年代,推测壳丘头米之间,深12~75厘米,集中分布于两个区遗址的年
7、代大约在距今50一6(X)0年以上域,但是没有规律性我们认为,至少中部在2004年之前发表的壳丘头测年数据有的69个小洞,可能是当时建筑的柱洞遗迹4个,均为海贝的C一14测定年代这些测年不过,目前的材料尚不足以反映当时的房屋标本均为发掘以后所采集的,其中3个为安结构和分布情况志敏先生1989年考察该遗址时所采集,一个为减振华先生1992年参观时所采集这些标二文化内涵本与1985年发掘的文化层的对应关系不是很壳丘头遗址的两次发掘所获得的文化遗明确安先生所采集的3个样品由中国社科物,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都是相当丰富院
8、考古研究所C一14实验室测定(zK一2337,的zK一2336,ZK一2338),减振华先生所采集的石器以小型梯形锌为主,断面多承椭圆样品由台湾大学C一14实验室测定型或弧型,一般经过粗磨这种形态的石锌(NTU一1711)根据已发表的C一14年代,我是壳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