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60640
大小:159.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9
《加快汉语国际推广的三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加快汉语国际推广的三重思考12何干俊,李敬姬(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本文从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教材编写、兴办孔子学院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见解。关键词:文化;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9-0095-03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热身就是语言学家,对汉语做过深入的研究,同时又以语言学持续升温。自2005年“世界汉语
2、大会”成为从对外汉语教学家的身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朱德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派到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分水岭以来,我国对汉语国际推广到国外任教的第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担任过首届“世界汉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汉语国际推广是一教学学会”会长,可他首先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长期从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有利于树立国家形象。为了在新形势事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出了汉语句法结构下进一步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还需要的新理论,被誉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在朱转变观念,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德熙身上,体现了对外汉语
3、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汉语教师都同时是一位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语言学家,只是强调汉语理论在汉语国际推广教师素质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的重要性。展的重要条件。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出现,对教师的需汉语理论是对汉语现象的解释,对汉语事实的解读。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据统计,目前共有100万对外汉对于汉语国际推广教师而言,具备了系统的汉语理论知识,语教师的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高水平、适应汉语国对汉语现象进行分析时,就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讲出规律性际推广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
4、而,到现在为止,还有不少来。特别是对成年人而言,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人认为教外国人汉语是“小儿科”,“教外国人学汉语并不的理解能力都比较强,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提出各种难”、“只要会说中国话就可以教外国人学汉语”的观念仍有具体的问题。如果没有系统的汉语理论作指导,不能给学生一定的市场,并在一定范围内盛行。从事汉语国际推广,是深入浅出的答复,只是以“这是汉语的习惯”为由把学生顶一个对专业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一个能承担汉语国际回去,那么,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学习推广的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汉语的积极性
5、。1.系统的汉语理论知识汉语是一种孤立语,重“意”而不重“形”。由于语言类型在汉语国际推广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汉语理论占有显的差异,造成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障碍。比如汉语为什么既著地位。刑福义先生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当“以汉语为本,以不能说“你去北京或者去上海?”,也不能说“人们可以自己对外教学为用”。不具备汉语理论知识,离开了对汉语本体决定随夫姓还是随母姓。”,“均jūn、裙qún、旬xún”当中的u的研究,就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汉语国际推广这为什么不读u,“你走先”和“你去先”为什么错了,为什么不座大厦就无法树立起来。《对外汉语教
6、师资格审查办法》规能说“这个人很肥”。对于这样一类问题,分辨起来并不难,定;“比较全面地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关键是教师要从理论的高度做出解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对现代汉语的语言以然,找出现象的根源并且采取有效的改正措施,才使学生现象进行科学分析。”这个文件对教师的汉语理论水平作了得到满意的答复。明确规定。为了提升汉语国际教育水平,积极而稳妥地推进2.具备中国文化素养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必须深刻地了解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要素中含有影响交际的文化语规律,系统地掌握汉语知
7、识和理论,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意义,汉语国际推广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字学功底。力,而交际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了解文化特征。为了实现这一在我国从事对外国人汉语教学的前辈当中,有不少本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将文化渗透、融化-95-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在汉语国际推广之中。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九似之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以针对性为原物”,《说文》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则。例如,以汉字圈学生为对象的汉语国际推广教材,在汉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龙”本来是人们创造
8、出来的字部分不需作太多介绍,而以非汉字圈学生为对象的教材,一种虚拟动物,然而汉语却赋予这种不存在的动物以特定在汉字部分则需作详细、系统地介绍,同时,还需要分析汉的文化内涵,龙文化的审美意识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