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11197
大小:319.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6-27
《《高效课堂的》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的“三”、“六”、“九”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冯卫东2009年11月25日“高效课堂”的“三”、“六”、“九”三个理念六个“不等于”九个实践建议三个理念之一,“减负就是增效”:“减负”当然不是不要负担,也不是丢掉必要的负担,而是减去过重的、不必要的或“无用”的乃至起反作用的负担。这是一个“逻辑起点”,也是一个共有的“背景性认知”;三个理念人们常说“减负不能减效”,“减负还要增效”,这至少有三个问题:第一,太过理想,很难实现,缺乏现实(如师资素质)基础;第二,有如“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构成了事实逻辑上的悖论;第三,它对有志于减负的人们是一种
2、隐在的桎梏,使他们不敢解放思想、解放手脚,从而导致“减负”的一次次流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追问:有些“效”难道不能减一减,甚或需要增一增吗?三个理念“减负就是增效”。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心智结构的深化、优化、美化,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负担轻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乃至我们的教育才能扭转异化状态,开始向其“本真”的艰难回归!三个理念李吉林:“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的整体训练。”(《为儿童的学习》
3、)三个理念之二,警惕“效率过剩”:陈玉琨提出“质量过剩”概念:“学生‘知识过剩’,在实践中是与思维能力、人文精神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意义上,‘质量过剩’的教育并不是高质量的教育。”我认为,用“效率过剩”更为恰当:质量有恒在性、内蕴性、发展性,效率则有其短暂性、外在性和(对未来的)“制约性”。有人说,谈起效率,我们就要保持警惕;人们还常把效率与公平、效率与伦理等作为对立的范畴……三个理念我国基础教育预设的效率目标本身过高过大。刘兼《数学教育应着眼学生发展——中国数学教育的冷思考》:国际联校学科评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试卷,其中的计算题有这样几道:1、53+22
4、=A.31,B.35,C.71;D.75。2、4X5=A.9,B.20,C.25;D.45。3、55-13=A.32,B.42,C.48,D.68。4、46X2=A.63,B.83,C.92,D.20。5、24X4=A.6,B.8,C.20,D.96。三个理念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在前不久全国第九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说,现在有不少小学内容下放到幼儿园教学,有不少初中内容下放到小学教学,有不少高中内容下放到初中教学,甚至有一些大学内容下放到高中教学。三个理念有关教育机构、学校或教师又把这些目标作了“膨胀”。帕克·帕尔默批评一些教者,他们“最擅长选些怪问题,把学生带进他
5、设的怪题的陷阱里,然后再对错误答案进行无情的嘲笑”。他认为,“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教学勇气:教师心灵的散步》)“效率过剩”会导致其他相关因素的不足,从而造成教育的畸形。三个理念之三,“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所有负担偏重、过重的情形,所有额外的增负、加压的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以近害远、益表损里的,甚至都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三个理念对“赢在起点”
6、的一些追问:……想“赢”就一定能“赢”得了吗?……即便“赢”了,我们依然可以有若干追问:是不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是不是“赢”了现在,输了未来?现在“赢”,将来也一定“赢”吗?……(《“赢在起点”问》)以上这三个理念是“一而三”或者说“三而一”的。六个“不等于”之一,“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呈现)“多多益善”的课堂。学科知识容量过大;牵强“综合”(如《春天在哪里》);“三维目标”等量其观(如《我的母亲》)……六个“不等于”之二,“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是预演过的,因而是“伪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
7、生的展示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却被边缘化,或者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思维含量不足,学生课堂前后“落差”不大……六个“不等于”之三,“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我不赞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一说;“有效的笑声”;李希贵先生观察到的一堂历史课(采用了知识竞赛的方法),他说“要警惕活跃的课堂”;既要有书声琅琅,也要有静思默想……六个“不等于”之四,“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立竿见影”的课堂往往走了知识获取的捷径,而“捷径”常常意味着强塞硬予的“告诉”,意味着必要体验的缺乏或空白,意味着能力尚未来得及被激活、唤醒……“听过
8、了就忘记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