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浒传折射的宋代风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浒传折射的宋代风俗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其中描写的重大节日及其他民俗活动,基本吻合宋代“史实”。 元宵节。《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写道:“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这写的是北宋末年北京大名府庆贺元宵节的情景。第三十三回,正月十五日初夜,东边推出一轮明月,宋江与花荣家亲随去清风镇观看花灯。“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2、,北宋东京城居民过端午节的物品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艾草有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人们把它扎成艾人、艾虎,镇压一切邪祟。《水浒传》第十三回写道:“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其他物品还有菖蒲、葵扇、角黍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按照道教的说法,地狱之门在七月十五会打开,已故的祖先可以回家团圆。人们祭祖、上坟、点荷(河)灯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写道:“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
3、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这一天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北宋东京城内,自七夕以后,勾肆艺人便开始排演《目连救母》的杂剧,一直到七月十五日,观众逐日增加。人们将高约三五尺的竹竿削成三脚,上端编成灯碗之状,谓之“盂兰盆”,衣服、冥钱可以挂搭在上面焚烧,死者即能收到。《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写道:“时过半月之后,便是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大斋之日,年例各处点放河灯,修设好事。”美髯公朱仝带着沧州知府的小衙内去地藏寺水陆堂放生池边看放河灯,结果被李逵那厮害了衙内小命。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节的风俗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4、中秋这夜的月色皎洁明亮,因此赏月、玩月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此外,人们还会饮酒、吃螃蟹和月饼等来庆祝节日。“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东京梦华录》)《水浒传》第二回写到,九纹龙史进吩咐家中庄客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只鸡鹅,准备下宴席,邀请少华山三个头领来家中饮酒,赏玩中秋,叙说旧话新言。第三十回又写道过中秋节的情景:“当时张都监向后堂深处鸳鸯楼下安排筵宴,庆赏中秋,叫唤武松到里面饮酒。”张都监叫来一个名叫玉兰的姑娘唱曲助兴。那玉兰执着象板,唱的是苏学士的《水调歌头》。 腊八节。《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写
5、到因怒杀阎婆惜逃上清风山的宋江,受到燕顺、王矮虎、郑天寿的款待。“当时腊月初旬,山东人年例,腊日上坟。只见小喽啰山下报上来说道:‘大路上有一乘轿子,七八个人跟着,挑着两个盒子,去坟头化纸。’”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该小说没提及人们在十二月初八日喝腊八粥的民俗活动。 货郎摇鼓叫卖。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宋朝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商业环境宽松,商人地位提高。货郎走乡串户、摇鼓叫卖的经营方式受到农民群众的夹道欢迎,且在宋朝极为普遍。南宋画家李嵩就画有风俗画《货郎图》。《水浒传》第七十四回里,学得相扑之术的浪子燕
6、青,想去山东泰安州打擂台,为了不暴露梁山好汉身份,便化妆成货郎。“腰里插着一把串鼓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诸人看了都笑。”宋江道:“你既然装作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燕青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 刺青。梁山英雄里,纹了身的有史进、鲁达、燕青等。史进是史家村史太公的儿子,用他爹的话说,从小不务农业,只爱舞枪弄棒,请高手匠人给自己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人称九纹龙史进。人们大都以为鲁达的绰号来自他不守佛门清规戒律,其实不然,“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浪子燕青被卢俊义收养在家,请一个高手匠人,
7、替他刺了一身好花绣,即刺了一幅漂亮的图案,对这个英俊小伙来说可谓锦上添花。花绣又名札青、刺青,以针在人体臂胸等部刺成各种花纹,然后以青墨涂之。古时的江湖中人、市井游民,还有一些少数民族都有刺青纹身的习惯。宋朝人以刺青为时尚,岳母刺字就是典型事例。《东京梦华录》写到人们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出游的活动。宣和、政和年间,妓女骑着大马,穿着凉衫,将披巾系在帽子上,吸引得一些纨绔子弟和三五个纹身恶少骑马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