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99334
大小:4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7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述绿色建筑的发展与节水技术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本文基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讨论其应用在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雨水回用;中水回用1.引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推动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建筑业与房地产
2、业新时期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2]。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水源保护和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建筑的关键部分,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水资源占有量的不同,在标准中节水所占的权重不同,但节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3]。2.中外绿色建筑标准与发展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
3、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20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建筑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单项绿色关键技术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同时开发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TOOL,法国的ESCALE,美国的LEED[4]等,这些评估体系的架构和应用,成为其它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重要参考[5-6]。日本学者YuyaKajikawa认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整合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知识,鼓励
4、了更好的设计和行为,认证了环境友好型的设计实践,促进了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交流[7]。因此在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在最近20年来也开始逐步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8]。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开始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保证措施。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
5、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0]。目前,一些绿色建筑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得到了应用,在清华大学建成的超低能耗楼,在围护结构、室内环境、能源和设备系统、水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利用方面都有了突破和创新。此外,在上海建立了生态建筑示范楼[11]。作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实验平台,这些建筑物已成为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开发、展示、推广以及信息交流和培训基地。但是在实际
6、生活中,施工质量、产品质量和监督机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尤其节水方面的管理必须要加强,不能有丝毫怠慢。其具体问题如下:(1)经济方面的问题。施工单位顾虑的是成本问题,施工毕竟是暂时性的,实施节水措施怕经济上得不偿失。(2)超压出流中的浪费。(3)用水过程中的浪费。(4)管道及阀门泄漏。3.绿色节水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的应用技术,最具可实现性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充分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灌技术;紧抓设计环节,严格执行节水标准和措施[12]。
7、3.1节水器具的采用生活用水在城市总供水量的比重逐年升高,配水装置和卫生设备作为水的最终使用单元,大力推行节水器具是减少水资源的宏观流失和提高建筑节水成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一项对住宅卫生器具用水量的调查显示:冲洗便器用水和洗浴用水的量占整个家庭总用水量的50%以上[13]。用水器具应选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和器具。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及《节水型产品技术
8、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2002)的要求。3.2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给水管网漏损率平均在20%左右,是水资源隐形浪费的重要构成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区划范围内的全面评价和城市局部地区评价应考虑诸多影响因素:①新开发区域与老城区的不同;②现有城市管网的状况不同;③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水平;④计量设备的先进性;⑤二次增压供水系统的模式等[13]。为避免管网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14]:(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