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

ID:3918231

大小:219.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5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_第1页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_第2页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_第3页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26卷心理学探新2006正总第99期PSYCH0L0GICALEXPLORATION第3期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曾建平,肖三蓉2(1.江西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部,南昌330027;2.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7)摘要:在道德心理上,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间在道德心理的内涵,道德的心理动力作用机制,道德心理对人格的影响等方面均表现了很大差异。但是,它们也在道德自律、道德心理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等方面有相同之处。这些异同为当代道德心

2、理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关键词:道德心理;儒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6)o3—0016—041导言想人格来引导人性的发展,凸现“群体性”特征;弗洛儒家思想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伊德的道德心理把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性行为看作一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个连续体,强调是“文明”的社会的不恰当的道德禁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了中国道德心理思律压抑了儿童,突出“个体性”特征。想的先河,经过长期的价值意识对抗和交融,形

3、成了2.1道德心理动力机制的差异独特的儒家道德心理思想。深入研究和领悟儒家道儒家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促成人们将道德认德心理思想的精髓,适应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知转化成实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机会之需要,对完成传统道德心理的现代转换和提升制,即情感上愿意去实践或追求某一道德行为,意志具有重大的意义。上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的心理机制。在这个心理动力弗洛伊德(S.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突出人格机制中,最重要的情感动力是人格培养的自我满足的无意识,宣扬原始本能的力量,几乎把所有人类高感和人格缺失的耻辱感

4、。例如,孟子的性善论几乎尚的精神文化活动都看成是性冲动的替代和升华,同时承担着道德论证和道德实践动机(心理激励)两因此,其理论通常被视为是反传统和反道德的。然个主要的任务,认为上天赋予人类的天性中有一类而,他的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之是特殊的情感性反应(道德论证),这些情感能力促间的任何冲突,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冲突,起源于道德成人之为人的本性和使命的实现(道德动力)[。由作为高级人性对无意识本能的压抑HJ。弗洛伊德把于有了情感的投入,道德实践就成为内心原有的善道德问题渗透到个案研究、对心理状况进行

5、的具体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和发展过程。儒家十分看重人格分析、对特殊心理过程的解释以及关于个体在社会的内修,认为只要自我能够抑制内在欲望,静心修环境中发展的一般解释中。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炼,必然成就高尚纯洁的人格,而这种体会就是“内中,道德心理的发展也是其有机构成。乐”。“内乐”指为了一种道德信仰的追求和精神生无论是从“道德”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来看,还活的满足而“乐而忘忧”、领略人格完善的自我荣耀是就“道德”对“本能”的压抑而言,儒家与弗洛伊德和心理满足。人格培养的自我满足感(或荣耀感)有精神分析两种理论对道德心

6、理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利于将内心的心理能量释放出来,有力地促成儒家文章试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异人格理想的实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认为同,目的是想引申出一些对当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心“人皆可以为尧舜”。理的有益思考,在与西方理论比较的同时,凸显中国与自我满足感相对应的是人格缺失的耻辱感,传统道德心理学思想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为探讨中“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耻近乎勇”。儒家的耻辱国文化背景下道德心理与人格的关系提供借鉴。感不同于现代一般心理学上所指的内心的自我谴责2儒家与弗洛伊德“道德心理”之差异

7、分析或自我检讨能力,而在于儒者自我期许的智、仁、勇,儒家的道德心理强调对人性本能的抑制,以理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理想被玷污-3】。这样,耻辱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3期曾建平等儒家与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之简略比较17本身就成为一种人之为人的力量,是做人的基本尊使人格得到整合和统一;道德焦虑则正好相反。因严。如果说,修身之目的在于塑造君子人格,圣贤气此,通过道德情感的动力作用,道德就成为对本能的象,那么,明耻辱则是修身之基础,“人不可以无耻,自然压抑。正是这种儿童在与父母接触中的心力内

8、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耻辱感就是道投或摄取(introjection)的机制,将父母的人格及祖先德感,没有耻辱感则没有向往道德的动力,“恭近于的社会道德等变成自己的东西。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当然,在儒家看来,就是人格这三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的具有一无论是耻辱感还是其他道德感,无需外求,只须向内定心理能量的“超我”,实际上主要指个体心理的“道之功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