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教材)

通假字(教材)

ID:39157880

大小:23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6

通假字(教材)_第1页
通假字(教材)_第2页
通假字(教材)_第3页
通假字(教材)_第4页
通假字(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假字(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或形体与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而”是借字,“尔”是本字“你”的意思。一、通假字实词怎样辨析通假字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联系上下文推测其意义,或依据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是不是有通假现象。汉字中绝大多数

2、是形声字,所以可用“形声辨义法”来辩别通假字。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 “直”同“值”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通假小结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涉及面很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多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归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通假是考试常涉及的内容,读文言文一定要有辨析通假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强化训练是形成这样的意识和习惯的方式之一。通假字《烛之武退秦武》无能为也已共

3、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何厌之有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通假字《荆轲刺秦王》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通假字(《鸿门宴》):1、具以事告。——俱(完全,全部)2、距关,毋内诸侯。——拒(把守);纳(接纳)交戟

4、之卫士欲止不内。——纳3、张良出,要项伯。——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背叛,忘掉)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6、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隙(嫌怨、感情不合)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8、项王受璧,置之坐上。——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