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ID:39139991

大小:123.8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5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1页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2页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3页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4页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5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       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措施①农业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②工业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b.给企业部分权利。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教材补遗】苏联“秘密报告”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对斯大林

2、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赫鲁晓夫借批判个人崇拜问题全盘否认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毫无准备之下,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必然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评价①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②军备竞赛加重了其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      时期。 【史论拓展】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异

3、侧重点农业工业同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①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 ②调整苏联的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④继续优先发展      。 (3)结果: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

4、易错提醒】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考点一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

5、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史论结合】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解读 史料反映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文字形象地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6、的失败。问题 上述史料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虽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对经济困难进行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急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

7、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史论结合】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5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后5年又下降3.0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解读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